探究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思维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7期   作者:白运书
[导读] 高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白运书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摘要:高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是高中教育的重点科目。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更好地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提出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逐渐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还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探究  高中 语文教学 培养语文思维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影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难以发挥,这不利于其语文思维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围绕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一、目前高中语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脱离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教师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最终的目标便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从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并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积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需认真贯彻的内容与任务之一,为进一步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忽略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这样一来,教学目标与课堂互动话题之间不仅缺乏必然的联系,并且也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二)教学方式创新性不足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虽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已经实现了信息化教学,“黑板+粉笔”的教学形式被多媒体教学逐渐取代,视频、音频、图片等成为了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视频、图片中的内容采取单一讲解的形式,教学方式不断发展,却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依旧是在课上默默地聆听,被动地记忆和理解。课堂教学缺少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和发挥,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制约着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高中学生依然处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自身具有很多的发展潜能尚未被激发,而语文学科作为学生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是高中语文学科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于高中学生的发展而言,语文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能够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展开语文课程知识的自主探究学习,令学生可以有效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学习任务。而这更体现出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加强对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就是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有能力自主地学习和探究,实现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国家对于如何有效的培养人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站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展开教学活动,提升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教学的效果和价值,真正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和发展。而语文思维对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切入点,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基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语文思维的培养中,逐渐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生成。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思维的策略
        (一)应用情景教学法
        众所周知,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课文体裁众多,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但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分析学生学习特点与知识掌握情况,采取情景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教学掌握基本知识,开发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的时候,语文教师需要做好前期备课工作,明确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方式,理清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阅读与朗读能力。在情景创设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搜索与大堰河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画,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现,这样一来学生能置身于大堰河之中,并能深切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建构课前自主学习过程
        在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建构高效的自主学习过程,使用教材、课外阅读材料、网络学习资源等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比如学习《劝学》,这篇课文节选自《荀子》首篇,作者在文中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学习理论和方法。全文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是先秦论说文的代表作品。课文节选的部分重点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坚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部分进行深入挖掘,使其思考更加深入。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如果能够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对其学习发展也有重要帮助。此外,在课前学习中,学生还要解决基础字词理解等问题,熟读文章,为课堂探究式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的课前学习有助于其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性认识,除了锻炼思维,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材料获取及筛选利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丰富课堂内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现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拓展学生知识接触的方位,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对该文不理解,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对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形式对苏轼生平的文章以及生活的背景加以了解,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讲解课文的内容,并从学生查阅资料方面入手,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自豪感与成功感,进而更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启发式提问引导思考
        启发式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同时结合学生思维规律,逐步引导其解决关键性问题。比如在上述课例的情境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思考“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描写对于戏剧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教师为了启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雷雨》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整个故事情节也与雷雨有关,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收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样的启发式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戏剧创作手法,体会其特殊的艺术作用。此外,在启发式提问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落实分层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思维锻炼的机会。比如学习《归园田居(其一)》,“归”字是全诗题眼,教师可以围绕“归”字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越多,他们对作者陶渊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就越深刻。采用启发式提问引导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明确高中生语文思维发展的需求,为其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积极建构生本课堂,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料、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教育界,2020(44):29-30.
[2]孔垂秀.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3]李敏.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20(72):41-42.
[4]贾新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汉字文化,2020(15):81-82.
[5]郭丽.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探讨[J].中华辞赋,2019(05):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