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薇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中心校 0444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推动和发展,新课标也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强健体魄和心理素质。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自身素养和提高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尽可能使自身拥有良好的品格。本文就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探究,并找到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自身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也受到家庭成员的溺爱,进而使得学生也养成了一些坏习惯。目前,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给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因此,学校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能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品格,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更好的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和教师对升学问题的压力比较大,使得他们更加重视成绩,重视智育,进而导致学生在德育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进而导致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灌输的德育模式,缺乏情感的注入
目前,我国在德育教育阶段,更多采用的方式是直接进行灌输思想,这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它们,但这一过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机械的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去理解德育教育中的内涵。
(3)师生交流过少,配合不默契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的听老师讲课,有学习上的困难也不敢告诉老师,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大大降低。
2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融入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德育人格构建
缺乏认知能力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很容易出现诸如厌食、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小学的语文教学是学生思想启蒙的初级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和性格的形成具有科学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与规范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为了鼓励学生发展自身道德教育的质量,使他们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乐观的态度和行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定期进行有关道德和个性主题的阅读或写作,创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可以通过个案研究,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种心理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将更加客观地理解自己,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课程互动化,激发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来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和改善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通过语文课堂游戏调整学生的思维和情绪,使学生在调整自身心理状态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心理建设健康的发展。同时,教学游戏的使用也为学生创造了实现共同目标、提高社会适应性、掌握生活技能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一方面,创建一些集体游戏,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游戏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课程互动,让学生学习先进的心理知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逐步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加强教学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始终以道德和情感为基础进行道德教育。教师应在现实生活中采用适合小学学生的简单易懂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一些心理教学案例。教师在讲述古诗时可以借助诗歌的诠释,引进一些历史文物等材料,为了弄清诗人的感情和品质,让学生们懂得课文,独立加强教学感情与实践。并且很多课文中的短篇小说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要选用一些轻松实用的教学课题,老师可以带学生去进行社会实践,让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行为,真正感受到情感的变化。比如,在学习《荷花》这一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去真正的观看荷花,去真切的感受荷花的魅力,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去学习荷花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因此感受到它的特性,并在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品格。
(四)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条件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就需要融入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道德观,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定期安排面谈,使教师能够分析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问题,从而使他们了解情况。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需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引导,进而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三观,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参考文献
[1]陈冬丽.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
[2]党万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20(3).
[3]杨美德.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