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依峰
广西百色祈福高级中学 533000
摘要:迈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查找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在语文学习上倾向于主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多维度、有批判性和创造力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高中语文教师需结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创设出富有活力、高效化的互动课堂,使学生科学有效地构建出完整的语文思维体系。本文分析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思维能力
引言:不同于注重逻辑与过程的理科思维能力,语文思维能力的特点通常表现为开放性与活跃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辨析与交流不同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丰富的文本材料中获得多种视角的阅读体验,能有效拓展语文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全面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的活性和韧性,使其用批判的思维看待课文中出现的问题。
一、借助多媒体建设课堂,提升学生思维活性
新课改使高中语文教师认识到应该置学生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之上,但仍有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消磨了学生对文字和语言的热情。为促使学生与语文课堂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让学生在浓郁的兴趣中萌生探索文本的渴望,多媒体的介入必不可少[1]。
例如,在教授《纪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将刘和珍的相片、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事件和鲁迅的资料展示在屏幕上。当教师用饱含痛心与惋惜的语气讲述这一时期罪恶、悲哀的时代背景时,学生完全被图片代入进段祺瑞政府制造的屠杀之中,并深切地体会到请愿学生的爱国品格。多媒体使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片和史料,深入接触课文的写作背景,在熟悉文本的情况下进行后续的学习。
这样,在正式进行语文学习时,学生会充分调动自己的语文思维,联系拓展补充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鲁迅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血泪,都积淀着对刘和珍深切的哀悼,由此增强了语文思维的活性,提升了阅读和分析课文文本的效率。
二、依据课文讨论话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语文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即拥有自我独到的见解,用质疑的态度面对文本中包含的内容。高中生拥有较强的联想与记忆能力,但在好奇心方面稍显不足。没有反思与质疑的语文教学内容会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僵化学生的大脑,阻碍其深入揣摩阅读材料。高中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在课堂上预留出空白,鼓励学生利用有限的思考时间,对教师提供的、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头脑风暴[2]。
例如,在教授完《雷雨》后,教师可以顺势提出一个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怀有真挚的感情?让同学们自由辩论。该话题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只要能分析原文、提供详实的依据,总结出自己合理的观点,都可以算作优秀的回答。开放性的话题辩论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好语言后,学生会给出带有浓烈个人色彩的见解:“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真感情的,因为过去了三十多年,他仍然记得鲁侍萍的习惯和喜好,在误认为她去世的情况下还想修葺她的坟墓。”同时,还有人有别的观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十分虚伪,他怀念的是对他不会构成威胁的鲁侍萍,而并非现在这个打破他平静生活的鲁侍萍。”随后,教师进行总结:周朴园对鲁侍萍原本存在真情,但这份感情在资本的腐蚀下发生了变化。
精彩的辩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打破过去非黑即是白的观点的桎梏,以全新的、批判性的目光看待文本材料。
三、科学合理提出问题,增强学生思维韧性
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阅读文本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形成的疑问具有随机性,教师需要在备课时预先考虑各类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境,并在语文课堂的教授过程中穿插提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有逻辑的语文思维。
例如,在教授《祝福》时,教师应当在备课的环节全面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并注意在教学时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的死因引导。当教师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学生的答案一开始是“柳妈捐门槛的建议让祥林嫂变得更加贫穷,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教师肯定后继续进行引导:“难道只有柳妈一个人导致了她的死亡吗?”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展,搜寻答案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答出:“是鲁镇人们冷漠的态度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随后,教师继续提问:“导致祥林嫂死亡的原因只有人们的态度吗?”学生才会通过不断的深入思考,得出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是旧时代的封建思想。
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直指课文的核心,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才能在张驰有度的课堂节奏中提升韧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提升语文思维能力为语文学习带来的积极作用,以课本的基础知识为起点,利用素质教育的手段强化锻炼学生内化关键信息、研读文本材料、灵活理解各类文学作品的语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东清.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措施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000(010):P.52-52
[2]黄华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之我见[J].读天下(综合),2020,000(002):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