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明
河南省潢川二中
我第一次了解“多文本阅读”这个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2015年的一次教研会上,聆听了来自四川的李老师讲授的一节公开课,也是第一次接触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那节课李老师以自己姓名和外貌导入课堂,然后让学生快速阅读了五篇描写人物的文章,最后小组交流自己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整堂课设计的非常精巧,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课堂上有自主学习、有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主题、有深度。知识点是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这才是理想的高效课堂教学的样子!从那次听课后,我回去收集了许多有关多文本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一、理论和课例学习阶段
通过学习后,我才知道早在2008年,台湾学者赵镜中等就已针对时代的教育主题变化和语文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提出了“多文本阅读”的概念,他们明确和强调了多文本阅读的概念,所谓多文本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多文本阅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单篇课文的课堂,由一篇带多篇,最大限度地发挥多文本阅读的教学优势,可以全方位地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模仿与学习阶段
1、主题多文本阅读教学示例: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的印象后说说“文中的生命是什么”学生很快会找出答案,文中的生命本别指”飞蛾、香瓜子苗和听诊器中的心跳”。接着我补充了有关作者介绍的相关文章:(一)杏林子 本 名:刘侠 ,籍 贯:陜西省扶风县杏林镇 经 历:台北市北投国小毕业,自12岁罹患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每天都与病魔作顽强奋斗。曾著作有剧本、散文、小说、传记等,共达100万字以上。69年当选十大杰出女青年、72年获颁国家文艺奖、79年获吴三连基金会社会服务奖。 写作风格:文笔温柔感性,字里行间显露不怨天尤人,也不向命运低头的坚毅。近年来更以理性坚定的思维突破层层障碍,为弱势团体争取一席空间,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二)杏林子的朋友描述她的写作过程的片段:“她在腿上架着一块木板,颤巍巍地用两个指头夹着笔写字,每写一笔就像举重一样,要忍受巨大的痛苦。……”(三)杏林子自己关于疾病的感悟片段:我有了信仰以后,便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诠释:就是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老弱伤残或贫富贵贱,都是珍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特定的价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财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内心,看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尽了本分。他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拿一百分,因为他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之分,他只要求我们尽本分、尽了心,就够了。再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脆弱而坚强。然后再补充汶川大地震和2008年残奥会上的故事,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补充的相关阅读资料都是紧紧围绕课文中“生命”这个主题选编的,多文本的拓展延伸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对自身生命的感悟,这是多文本阅读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姿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2、多文本多篇阅读教学示例:在教学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同是借月抒情,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一问句的好处,课堂上我们链接了同是写月的名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比较后学生会明确的回答出李白是用拟人的手法借月抒发对友人的牵挂之情,苏轼是用设问的方式借问月引出下文对亲人的思念和独特的人生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哲理句中传达出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又可以多文本拓展《记承天寺夜游》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及《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篇诗文。这三首诗中“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名句中同样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善于排遣的人生态度。课下还可以补充一些关于苏轼生平介绍的文章和书籍,如《苏东坡传》等,学生在了解了苏轼坎坷的一生后,对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多文本多篇阅读对教师的课外阅读和筛选文章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多文本阅读让知识前后勾连、课堂内外融汇贯通,师生教学相长,这是多文本阅读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姿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3、单元多文本阅读教学示例: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时,围绕“凡人真情”这个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多文本阅读整合课,包括课内的《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一组文章中有讴歌父母之爱的,也有表达对他人的赞美和怀念之情的。围绕这一组文章,我设计的议题是: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如何选材?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真情实感?通过多文本阅读与比较后学生很快发现《阿长与山海经》是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背影》和《台阶》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是物线;《老王》是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信客》是以信客的奉献精神为线索的。一篇文章要围绕中心选定材料,根据线索组织材料,再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裁剪。“我”对阿长的情感是先恨后爱,所以文章就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没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长妈妈形象。这与传统印象中慈爱、温柔母亲形象有区别,还可以比较胡适的《我的母亲》进行对比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是既有隔阂又有深爱,所以选取了“背影”这个角度歌颂父子深情非常巧妙,通过买橘子这一细节描写中表现的朴实的父爱与深沉的情感很契合。
通过这组多文本的阅读,学生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同时又学到了写作方法与技巧,阅读促进写作和思维,学以致用,这是多文本阅读让语文教学摇曳生姿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总之,多文本阅读不仅给当前的语文教材带来了新的变革、新的生机,更能够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观察思维,尤其是不同文学文本的阅读,有利于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
多文本阅读增加阅读的数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读得更快。多文本阅读强化阅读的主体,也让学生读得更乐。 多文本阅读丰富了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