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其境感受语文之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胡雪瑞
[导读] 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胡雪瑞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情感直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文本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那如何使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产生个性化见解,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
        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其内心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出诱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情境,那么一定能产生理想的阅读效应。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精美的挂图、巧妙的问题、多媒体动画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利资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写了夜晚天空中的美景,我采用了乐曲与幻灯与教师解说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夜晚的星空,接着出示挂图,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使学生切身体验星空的美,引发了学生想学的欲望。再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先出示课文情境图,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夏天的音乐:雷声、雨声、蛙鸣、知了叫……让学生闭上眼睛,竖起小耳朵仔细听,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描述:夏天是位热情的小姐姐,她穿着绚丽多彩的衣裳,来到人间,她飞过高山,山峰变得更苍翠;她飞过小河,河水流得更欢快;她飞过树梢,知了唱起欢乐的歌。让我们变成夏天的草木虫鱼,一起去感受夏天的情怀吧!这样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二、加强朗读,引发体验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厚积薄发,使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就像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一样,把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朗读可以品评角色,体验真情,感受美好,读中促思,使一个个化作活生生的形象再现于学生的脑海,让学生入境入情。
        朗读包括默念、诵读、朗读、朗诵、吟诵、咏唱等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醉情痴。实际上,这就是在多种感官配合协调下进行着的体验。如《三个儿子》的教学,我们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让他们从中体验感悟――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三、注重实践,激活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小学生好奇、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培养动手能力。如《晚上的“太阳”》一文中,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时,皱起了眉头。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细节,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为什么皱起了眉头?”理解爱迪生用镜子反射油灯灯光的用意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把实验的过程与体验记录下来,课上让学生用“先……再……然后……”有条理地说一说实验的过程与体验,调动学生的体验来理解爱迪生的用意,感悟爱迪生的聪明,不仅突破了难点,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耳、用眼、用脑来体验自悟,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等来感悟课文语言描述的精妙传神之处。

当然学生实践的形式还有很多种,但是,所有的活动也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体验,更好地学好语文。
        四、联系生活,丰富体验
        “语文学习,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我们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不可避免的,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被形形色色的观念影响着。这些观念左右着他们的成长,也真实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珍视这些课堂上生成的宝贵资源,积极组织引导,让它们“为我所用”,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1.联系生活,唤起学生参与体验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比如,诗歌《雨后》描绘了雨后儿童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由于年龄特点,许多孩子喜爱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心中。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味自己在雨后公园或在广场喷泉边玩水、踩水的快乐情景,谈自己的快乐体验,与文中角色换位体验,学生就能细致入微地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2.走进生活,引领学生参与体验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让孩子们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现实生活之中,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获得真情实感。如《找春天》这篇课文,课前可以让学生走进校园,踏入公园,漫步家乡,放飞田野去寻找春天。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美丽,探索春天的奥秘。他们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解读文本就更容易了。
        五、拓展时空,延伸体验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感知为起点在生活中逐渐拾得的。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体验是一种非语言实践,却是提高观察、感受、认知、发现生活能力的科学坦途。为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拓展教育、生活时空便成了当务之急。学校教育应从课堂拓展到社会与大自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在平平常常中,在轰轰烈烈中,在日出日落中,去体验感悟人生、文化的真谛。例如学了有关英雄人物的课文之后,就让学生找生活中类似的人物,永远保存着那份敬爱;学了写景的课文之后,就让学生阅读其他写景的文章,在语言文字中体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去体验,其他时间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去体验。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教育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达到“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的目标。
        六、发挥想象,大胆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大胆想象,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学《三个儿子》一文,第三位妈妈的回答,不是夸奖自己的儿子,而是很平淡地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位妈妈的回答,不禁让人想起:那她的儿子到底怎么样呢?于是我趁机问:“从这位妈妈的回答中,你猜到了什么?”学生们一听,兴趣大增,连平时胆小的几位学生也抢着回答:“我猜她的儿子既不聪明又不会唱歌。”“我猜她的儿子很一般。”“我猜她的儿子成绩不是很好。”……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的内心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体验,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通途。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言语材料变为自己熟悉的、乐于表达的,甚至是融于自身使命的一种存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