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改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朱婧
[导读] 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应当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的生活,

        朱婧
        湖北省广水市幼儿园  432700
        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应当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的生活,培养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音乐教学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陶冶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力、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了幼儿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针对问题根源来改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充分的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带给每个孩子美的享受和体验,使幼儿以一种自我肯定的、创造性的态度去对待音乐并表现音乐。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下面这样的情景是随时可见:活动室了传来琴声,音符在老师面无表情的弹奏下显得苍白空洞,孩子们随着老师一起机械的哼唱着歌曲,面部表情木讷,无奈,只盼着老师的一声“下课”,那感觉比歌曲更美妙动听。诸如此类情景,任谁也感受不到艺术教育的魅力和作用,可见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注教学内容、忽视幼儿需求
        很多教师在上音乐课时首先考虑的是这节课我要教什么,应该怎么教,而很少考虑到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需求、兴趣,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不对路、方法死板,幼儿提不起兴趣;或者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过程和内容,忽视幼儿的参与度,使幼儿缺乏积极主动性。
        2、着重游戏的形式、忽视音乐功能
        在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们也很注重幼儿的天性,并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尽量尝试用游戏的方法来开展音乐活动,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掌控,幼儿是动起来了,却没法再安静下来,幼儿只顾着游戏,造成了游戏与音乐脱节,忽视了音乐的功能。
        3、突出语言描述,偏离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准确的语言引导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用大量的语言描述活动的内容和教学要求,讲解的时间远远大于幼儿体会、表现音乐的时间,整堂课语言讲述成了重点,教师成了主角,忽视了幼儿这一学习主体,偏离了音乐教学的要求。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以上这些的问题,常常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尴尬而无所适从,幼儿学习也显得呆板而缺乏激情,因此我们要针对问题根源来改善教学策略。


        (一)注重内容选择的适宜性
        1、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
        教学中音乐作品的选择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题材使幼儿充分熟悉,并自然的融入其中;其次,要体现一定的时代感,太陈旧、或脱离了幼儿现阶段的实际经验水平,幼儿根本无法理解,产生不了感情的共鸣,从而失去了学习、欣赏的兴趣,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2、适合幼儿学习的年龄层次
        音乐活动的选材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宜过难,又不能毫无挑战,在幼儿已有的水平上获得“跳一步就能够到”的合理发展。如小班的的音乐教学中,曲目的选择,风格要明快,节奏富有韵律感,歌词不能艰深难懂,便于记忆,作品形象生动鲜明,符合幼儿审美标准。
        3、体现题材选择的多元化
        鉴于幼儿自身的欣赏能力和知识底蕴的不足,以及教师个人兴趣爱好的限制,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经常接触的大多是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而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几乎很少接触,但是这类音乐从很大程度上能拓宽幼儿的眼界,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音乐巧妙地穿插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主流音乐中,体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建议在幼儿一日生活流程中,餐前、区域活动中、睡前、起床时,穿插片段式的古典音乐,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古典音乐的熏陶;而民族音乐先从朗诵民谣、学习民歌小调、熟悉民族乐器、欣赏民族特色服饰等方面入手组织孩子开展欣赏、表演等活动,让幼儿接受多元化的音乐熏陶,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二)注重教学活动的实时性
        教师作为一名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就必须时刻观察幼儿的表现,能及时的抓住幼儿的兴趣,适时介入,灵活调整。如:中班幼儿参加户外活动,杉树林里一群孩子发现蚂蚁搬运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观察、设障、捣蛋等活动,此时老师发现了孩子的兴奋点,灵机一动:何不将下周的歌表演《蚂蚁搬豆》提前!当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回到教室,教师顺着孩子的话题成功的组织了一次音乐活动,孩子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主动,老师是得心应手,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当然适时地介入,带有偶然性,那么老师善于抓住契机,将教学的预设变成幼儿的兴趣生成。
        (三)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新型的音乐教学不再像过去:一名老师、一架琴、一本曲谱、一群孩子就是一节音乐课,而是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兴趣选择活动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提供大量的材料,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如:1、加入故事、诗歌进行渲染,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2、运用游戏互动,让他们体验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 3、运用图片、动画、多媒体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旋律、节奏变化等等。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融合,多感官的刺激可以让幼儿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主探索创新。
        (四)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幼儿主体地位
        《纲要》中指出:我们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注重幼儿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提供幼儿自主表达的音乐空间,提高幼儿音乐表现技能和能力,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日常多收集适合幼儿的不同形式、风格、体裁的音乐作品,创设音乐艺术环境与氛围,适时地灵活地给幼儿提供各种支持,让他们尽情的去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获得成功与快乐。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歌曲、律动、节奏活动、欣赏、音乐游戏和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因此,幼儿教师要依据音乐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积极钻研、灵活运用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做到眼中有幼儿、心中有目标、行动有策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