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吕秀芝
[导读] 新课改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吕秀芝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  250300   
        【摘要】:新课改非常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教学、走进、兴趣、游戏、活动、体验
        当今的数学教学其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一、激发学习兴趣——“走进”数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一节新的图形认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如在教学数学图形的对称性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在游戏中学习——“玩”数学。
        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课堂教学寓数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
        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碰球”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如我先出示数字8,对学生说:“嗨、嗨,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可以说:“嗨、嗨,你的3球碰5球,”学生说出的数必须与老师说的数合起来是8。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说出碰球的数,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游戏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一游戏的设计,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的了数学好玩。
三、在活动中学习——“做”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充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新知,发现规律。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型容器,然后把圆锥型容器装满沙子往圆柱型容器中倒,再把圆柱型容器中的沙子往圆锥型容器中倒,如此反复多次实验后,学生们惊奇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圆锥= 1/3×V圆柱=1/3×Sh
        再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可以将圆块平均分成若干个等腰三角形,剪开后,用这些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拼一拼,拼成的图形近似于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圆的面积为S=πr×r =πr2 。
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的现代教育理论。
四、在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数学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把10盒火柴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又比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味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便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