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艳敏
河北省雄安新区容城县小里镇师庄小学 0717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已经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其中科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与前提,小学科学学科主要是一门基础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科学素养
引言:小学科学是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书本、教师以及学生具有探究的能力,培养敢想、敢做、勤于思考、乐于行动的学习意识,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2017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学习小学科学学科时的学习需要丰富性、多元化,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组织与指导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进而感知识科学中所蕴含的知识点与概念,体验科学思想的内涵,培养科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素养。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在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一、敢于想象,点燃探究欲望
探究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挖掘科学内涵。就像莱克兄弟一样,看见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发明了飞机,分析其原因与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有着紧密的关系,取于想象是探究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敢于想象的意识,具体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等,让学生从小就具有敢想的学习习惯,才能投身于创新思维活动,驱动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时,多想象“为什么”“怎么做”等,不断地思考与创新,理解科学内涵。
例如: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光滑的鹅卵石》一课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事先搜集各式各样的石头,包括不同的颜色、大小以及形状,然后提出问题“观察一下盒子里的石头,想一想其中有什么问题?”这一问题,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常思考,学生产生了一些疑问“这些光滑的石头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石头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它是怎么形成的?”“在哪些可以找到这些石头?”等,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思考卵石形成的原因,分析这一课所需要学习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敢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了变化,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知识层面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思维能力、创新以及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要求专业人才具备足够的科学底蕴,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科学时,除了需要限于想象,同时还要求学生敢于实践。
例如:在进行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让灯亮起来》,传统教学中一般是由教师进行电路连接的方法与原理进行讲解,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直接得出了灯亮起来的答案,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抑制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知识掌握也不牢固。因此,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拓展实验,基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教学要求“让更多的灯亮起来”让学生利用材料设计,敢于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了解电路的组成、基本性质以及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勤思慎行,激发科学兴趣
勤思慎行,知行合一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重要方法与途径。虽然小学科学以贴近生活的内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小学科学中包含着很多的验证性实验,这样的教材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于科学产生了错误认知,觉得科学太过于深奥,进而产生抵触、大学等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保证科学活动具有趣味性。
例如:在进行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浮与沉》教学时,首先结合教学内容,搜集实验材料,包括木块、米粒、泡沫、铁块等,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认识,引导学生猜测,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想法,然后引导学生对猜测的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其次,讨论实验方法,并且进行具体实验,通过观察与思考,归纳实验结果。最后,鼓励学生分享实验成果。这一教学设计充分体验了科学研究的核心,让学生自己猜测与设计实验,允许学生出错或者疏漏,重点是经历猜测与实践的过程,养成科学研究的习惯与意识,形成科学思维,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
总结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循序渐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纯地传播科学知识,不如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是获取知识、构造科学知识体系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科学知识与规律产生的过程,通过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感知到的信息才更具说服力,以期培养学生敢想、敢做、行知合一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利霞.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J]. 文学教育(下),2020(01).
[2]邹洪瑶. 基于《课标》的馆校结合探究式学习单的设计实践[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