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丽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 430070
摘要:学生的性格、习惯和心理成长直接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应该从实际教育环境出发,为学生创造可发展、可学习的心理成长环境。作为班集体的“话事人”,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处理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生活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状态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在未成年人中,出现抑郁、叛逆、偏执等倾向的越来越多,对不少学生来说,心理状态上已经亮起了红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学校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学校中的管理者、陪伴者,更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自负等消极心理
自卑、自负等消极心理在小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这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有关。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其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际交往经验,在心理智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渴望得到外界环境的认可。但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受到的评价是多方面的,或是来自班主任,或是来自同学,又或是来自家长,一旦出现“一边倒”的评价局面,学生的心理活动将会出现偏激化:或是沉溺在他人的肯定中产生自负心理,或是太过注重他人的看法产生自卑心理。如果班主任无法处理好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自我否定、悲观等消极心理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评价,才能实现自我进步。一旦班主任或其他学生对某名学生使用大量消极的、否定的语言进行评价,这名学生的自我意识将会直接受到影响,并忽略自身的发展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重新定位自己的行为,如果成功,学生会将最终成果归为他人的功劳;如果失败,学生则会否定自我。由于无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学生的悲观情绪占据主流,严重缺乏适应未来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小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自己的班级,班级氛围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学习氛围浓厚能感染整个班级的学生爱上学习,性格活泼的学生能帮助不爱说话的学生打开心扉,班级凝聚力强的学生在每届运动会中经常取得好成绩……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班主任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教师可以倡导在每学期开始前,收集学生的建议:你希望我们的教室装饰成什么风格?通过收集学生的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带领全班学生动手装扮自己的教室。在装扮的过程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无形中都会被拉近,在空间上营造温暖舒适的班级氛围;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改变自己的角色,用较为温柔的方式对待学生,拉近师生距离。当前,随着教师队伍年轻化,师生年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这对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有利条件,教师可以放低姿态,以同龄人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试着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同时,教师也要从理论角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心理学角度了解学生的各种异常行为,解读学生的内心想法,在学习生活上成为学生的领路人。
(二)活动渗透
第一,班主任要利用好班会。
班会是增强一个班级向心力的良好时机,同时也能为学生创造相互了解的时间与空间。在班会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内敞开心扉,说出自己近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其他同学在聆听的同时可以想想如何帮助这位同学。班会后,大家也可以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等。而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可以观察全班学生的心理差异,采用生生互助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小问题,共同取得进步。
第二,在课余带领学生制作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手抄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心理方面的新闻,引导学生查阅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等。并以此为主题,进行手抄报制作活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拓展心理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三,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班主任教师在关注校内活动的同时也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参加献爱心活动,例如进社区打扫卫生,陪孤寡老人聊天,参加垃圾分类活动,宣传保护环境……这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能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颗善良的种子。
(三)小学班主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班集体管理中,班主任多半对个别表现优秀的学生关注较多,忽视了表现较差的学生,这样很容易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阴影,从心理健康的要求出发,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全面促进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班主任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倾注到表现普通的学生身上。因为这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这样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也有助于班主任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班主任全面认识和了解学生最好的窗户。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构建学生良好心理的重要平台。小学班主任在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辅导课,更加趋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从热点话题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辅导。同时要注意在辅导活动中的技巧,可以选择让学生围坐在教师周围,改变传统的辅导方式,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与教师轻松对话的环境。总之,走进学生、融入学生,使学生得到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辅导。
(五)综合教育,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
在开展渗透式心理教育时,班主任可以开展综合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成为阳光向上的人。在日常活动环节,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变学生的孤僻心理,使其从狭小的“我”转变为“我们”,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借助集体力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名人名言、历史格言等内容布置班级,并定期更换,依靠中外文化智慧拓展学生的世界观,使其形成开朗、乐观的阳光品质。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并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来完成,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开展家校沟通工作,使“从学校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转变为“从家庭渗透”,依靠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
总之,对小学生来说,班级生活是构成他们童年回忆的主要内容,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班级纪律与秩序,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班级中做学生的引导者,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同时创新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每个学生的心间。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鲁存胜.小学班主任工作点滴谈[J].甘肃教育,2019(7):31.
[3]杜葵.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