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赵宗春
[导读] 小学数学学困生现象比较普遍。从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影响因素入手,

        赵宗春
        利川市南坪乡营上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学困生现象比较普遍。从分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影响因素入手,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方面的短板,提出兴趣引导、自信培养、习惯养成、掌握逻辑思维等教学应对策略,为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影响因素;对策
        小学生群体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既影响教师讲课进度,也制约班级整体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尝试遴选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以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准确定位学困生学习症结,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完成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影响因素
        (一)没有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
        1.题目关键信息解读能力弱
        大部分学困生无法通过自主思维顺利解读数学题目给出的信息,受概念理解不透彻、数学知识体系混乱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把握题目给出的关键信息,有效整合利用题目信息,所以找不到解题突破点,导致数学题目不会做或出错。
        2.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逻辑”源自于古希腊的“逻各斯”(logos,其复数形式是logoi),其主要含义有:①一般的规律、原理和规则。②命题、说明、解释、论证等。③理性、推理、推理能力、与经验相对的抽象理论、与直觉相对的有条理的推理。④尺度、关系、比例、比率等[2]。可以看出,小学数学题目几乎涉及逻辑问题的各个方面。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弱,分析解答数学问题会出现思维混乱,不能梳理出解题思路等现象,容易出现数学题目解题思路不清晰、步骤混乱等问题,导致题目出错失分。
        (二)未形成良好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
        1.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部分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习惯,加上自身数学和思维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当堂讲解小学数学难点章节时,很容易出现没听懂或理解不透彻的情况,导致课堂负担加重,且教师讲解时间增长,学困生在课堂时间内无法领会知识点及相关内容。
        2.不能及时复习讲课内容
        小学数学存在一些概念难点:如函数、数形结合等问题。学困生上课时相关概念领悟不透彻,也没有通过课后复习和针对性练习巩固课堂知识点,导致考试中难点和易错点题目失分严重。
        3.没有形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不能独立完成数学作业是小学学困生的显著特征之一。面对作业中的复杂题目,部分学困生不能通过翻阅数学课本独立思考解决,反而使用搜题软件或教学参考书直接抄袭解题过程,导致做题独立性丧失,最终数学成绩下滑。
        (三)没有数学学习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这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而学困生一般缺乏数学学习主动性,课堂学习、课后练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表现为:被动听课,消极作业和试卷练习,逃避数学学习,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完成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对策
        (一)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对待学困生应注重情感教育,从学困生的心理角度入手与之平等交流,让学困生感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待遇。当学生出现学习的不良行为或笨拙表现时,教师应理解并帮助他们,学困生只要取得进步,就应及时给予鼓励,这样才能逐步激发出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注重数学信心培养
        在讲解小学数学难点和重点章节时,教师应考虑班上学困生数量和学习水平,适当放慢讲课节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形式进行讲解,便于学困生树立听课信心,当堂消化相关知识点。同时,教师应指导学困生做题时先从简单和基础类题目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学困生一开始就接触到大量偏难题目,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又决定人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要求学生自学、预习,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及结构,归纳并找出学习的规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并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进一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
        3.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自觉学习,这不但是在课前的预习,而且还是课堂上的学习,甚至是课后的练习巩固。均需要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实现的。尤其是后进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绩一定会呈直线上升的。
        3.2培养探讨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客观性的提问,激发后进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场景中,引导他们主动探讨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讨论的习惯和思维能力。
        3.3培养学生善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后进生的观察能力肯定要差一些,因此我们的老师就要有办法。采用多姿多彩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观察,进而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可以积极地去观察思考,获得知识,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观察而带来的兴奋与收获,便自觉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3.4培养小结的习惯
        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也就是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主要内容在哪些地方,很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在哪里?怎样强调自己去学习。小结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显著,认识结构清楚,学过的知识很难忘掉。教学实践证明,唯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方可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5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学困生思想浮动较大,上课极容易分神。在课堂上应不贪以表情、目光、手势及声音的变化,或作必要的停顿来提醒他们,使他们感觉自己始终置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四)掌握数学逻辑思维方法
        首先,应加强学困生数学思维的基本练习,督促学困生坚持熟悉数学概念,思考领会数学公式及原理,同时保证数学题目练习强度。其次,要引导学困生尝试建立数学逻辑思维体系,指导学困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点梳理、整合、寻找联系等。通过从浅入深、从点到面的思维整合,让学困生把小学数学众多知识点整合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
        结束语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主动分析和研究学困生的成绩影响因素,通过有效策略,引导学困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角,让每个学困生都能闪现智慧,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钟振权.影响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剖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9):121.
        [2]陈波.逻辑学导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