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莎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丹枫实验小学 310051
摘要:分析阅读文章的文本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中的内容,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投入进来,并让学生对阅读的文章产生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一、 深入文章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就是要对阅读文章有更加细致的学习。因此,要钻进去,要深入文章,对于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解读文本内容。
(一)要抓住文本中的每一处细微内容
学习《观潮》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这篇课文中作者所用的字词,作者在写到潮水来临之前的时候,用到了“平静”“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也写到了人们在期盼潮水来临时候的状态,“盼着”“等着”,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到在大潮来临之前,人们焦急的心情和大家对于大潮的盼望,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这样的话,为之后的学习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讲述到大潮来临时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带领学生再次分析重点的字词,像是“轰隆隆”“越来越大”“逐渐拉长”“再近些”,通过这些词语,读者仿佛身临现场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盛景,在分析的过程中,通过这些字词,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景象的美丽之处,这样的话,学生再阅读这篇文章,就可以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文本中的每一处的细微的内容,这样的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使用的词语的恰当之处,如此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进来。
(二)要抓住文章之中的对比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文章之中的对比之处,让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对文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且只有通过对比,学生才会认识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阅读的文章的趣味所在,也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对于文本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才可以真正促进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三)抓住文章中的精妙之处
文章中或者是诗歌中都有用得比较精巧的文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来分析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二、 跳出文本赏析
若是将思维局限在文本之中,那么在分析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偏差。所以,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还要带领学生跳出来。
(一)从局部到整体
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是解读文本之中的字或者词语,所以这可以说是从局部来解读,但是在解读完字词之后,我们还需要跳出来,从整体上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
例如,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的时候,笔者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这首诗歌每一句话的意思,在分析了“霜满天”“江枫”“渔火”等词语以后,让学生可以在分析字词的基础上,感受到这首诗歌所用词语的精妙之处。在分析完字词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来分析这首诗歌的整体观感:实际上,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从一些意象,如江枫、落月等就可以知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愁”,而通篇阅读下来,前两句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在整体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首诗歌表述了作者的孤寂和思乡。且作者在描述的时候,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即先写了拂晓时候的景物,之后又想到昨夜的景色和夜半的钟声,整首诗歌有声有色,且融情于景,这都是作者在写作时候的精巧心思。
当我们跳出来整体来看这首诗歌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些意象都是为了表述作者的心情,即思乡以及孤独的心情。所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局部,而是要整体来看文本,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诗歌学习的正确方法,也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了解作者的情感。
(二)跳出文本范围
同一个意象、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对于他们之后的长远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月”这个意象,在大家的眼里,月代表着纯洁、美好,同时也代表着悲欢离合等。在诗歌中,若是遇见了“月”这个意象,一般大家都会说是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但是“月”这个意象,还有着悠闲自在的意思,辛弃疾的诗歌中的“月”就表达了作者旷达的情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月”作为思乡这一唯一意象来讲解,因为“月”也有其他的意思,这样的话,才能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正确的认识。
诗歌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每一个意象可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意思,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但是在具体的讲解时,教师则要根据不同诗歌的内容对意象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对诗歌了解得更加透彻。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文本解读中,教师还要让学生跳出文本本身来进行思考,这样的话,对文本的思考才会变得更加全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才会感受到文本的趣味性。
文本解读,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品味阅读文章的细节内容,并挖掘出文章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阅读文章中的深层次内容,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多多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教学资源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章的趣味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罗晓晖,冯胜兰.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6.
[2]孙邵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113-114.
[3]陈艳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