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秋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和强小学,广西南宁530043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中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的改革发展下,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素质教育能力的提升具有局限性。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并结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如何在实践创新中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创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语文在媒介的传播中焕发了新的文化魅力,引发了许多人对语文文学的重视。小学是学生教育发展中的启蒙阶段,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与意愿较强,因此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将语文的知识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相互结合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全民阅读”活动的大力推行下,引发了全国阅读新的热潮,阅读理念深入人心,这也成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新的教学目标[1]。
语言是一种智慧,利用语言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在小学教学中通过对语文阅读的理解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切身实际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语文的阅读体验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是语文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课堂的实践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限制了语文阅读的创新发展,学生只是固化的学习知识,没有真正与语文阅读中的情感产生共鸣[2]。
(一)缺乏教学目标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虽然人文教育在教学中得到普及,但在开展教学中很多教师很难一时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中转变过来。因此,出现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教学目标,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的现象发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缺乏创新教育观念,在课堂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意识到语文阅读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作用,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质量不高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重依赖于课本教学材料,在课堂中完全以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整个课堂学习氛围都是严肃枯燥的。若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会影响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语文是活的灵魂,是具有五千年生命力的文化,但在目前的教育实施中,语文阅读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面,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发挥出语文阅读的优势,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思维的拓展[3]。
(三)教学方式传统
大多数人给教师的定位就是受人尊敬、具有威严的职业,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灌输式方式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师是课堂中的核心主导,通过灌输式方式一昧的将大篇幅的知识理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笨拙且古板,使教学课堂缺乏活跃性。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创新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并且根据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传授知识、思维能力、情感共鸣三个方向结合成一个教学目标,做好小学的阅读教学实践工作[4]。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语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性进行阅读课文,使学生在阅读中与文章中的主人公产生共情。学生了解文章大概的故事脉络之后,教师再针对性给学生做强化理解,带入学生走进故事的情境之中。通过文章中的小女孩的故事与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切身实际的将情绪融入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深化教学内容
语文阅读的教学是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教学内容会直接性地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创新中,应在课本的教材基础之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延伸性的拓展,通过拓展性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全方面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5]。
以学习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性的讲解之后,再给学生拓展关于文章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知到生活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生活,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以生活背景为实践指导,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深化教学内容是构建阅读实践创新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阅读的实践性意义。同时,拓展的知识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做到合理化的阅读知识延伸。
(三)创新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开放性平台,也是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要使课堂发挥出真正的优势作用,需要从教学模式中做到改革创新。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时设计教学情景,在情景之中感染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文章。
比如在学习四年级课文《女娲补天》这篇文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设计教学情景,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性的理解文章,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对阅读的关注,构建与文章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课堂中以文章观点为话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思维分析,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课堂变得有活力。
利用信息化教育工具创新阅读教学方式,通过信息化技术将文章内容可视化的呈现出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具有实效性作用。
四、结束语
小学的阅读教学是学习好语文最关键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阅读对于学生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明确开展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深化教学内容中拓展对阅读知识的运用,同时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教育方式,促进和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36):47-48.
[2]王亚男.简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J].考试周刊,2020(60):51-52.
[3]张巧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模式探析[J].华夏教师,2020(14):58.
[4]田润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23):123.
[5]辛海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J].文教资料,2019(1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