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刘丽君
[导读] 作为基础性的文化课程,语文科目在各教育阶段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刘丽君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民田小学,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作为基础性的文化课程,语文科目在各教育阶段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启蒙时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发展学生其他语文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对今后的语文课程及其他学科学习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一年级;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性环节,对学生理解字面意思、深层次了解所学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一年级正是小学生接受语文知识教育的初期,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获取相关语言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渲染朗读氛围
        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有着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好奇心,加上语文阅读基础相对薄弱,在课文阅读环节稍显吃力,继而从心理上抗拒语文阅读,失去阅读的兴趣,无法获得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此,小学一年级教师在语文教学环节应该善于渲染朗读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主动朗读文章,产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1]。以《雨点儿》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对下雨的声音进行模仿,激发学生对雨声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氛围,顺势导入课程内容;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关于下雨的图片或视音频,让学生在观看中对下雨时的氛围加以感受,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产生朗读意愿,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传授阅读技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动态加以密切关注,适时传授阅读技巧,让学生在一定技巧的辅导下深入认识阅读内容,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或者是在阅读课堂上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思考能力[2]。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较强的认知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巧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即: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大家知道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吗?然后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得出正确答案(小鸭、小鸡、小马、小狗);接着,向学生呈现与之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内容。如此一来,学生能直观感受、深入阅读课文内容,学会逐字逐句解读课文,掌握阅读技巧,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巧妙设计问题
        新课改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强化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对于阅读教学活动而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认知体验的基础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缺乏较强的自主阅读能力和思维发展意识,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基本的拼音加以掌握,借助启发或诱导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体而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方面出发,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进行问题的巧妙设计,确保问题的创新性、启发性与针对性,减少无用或无效的提问,以便更好地带动学生品读文本。例如:讲授古诗《静夜思》时,很多学生虽然能熟练背诵该古诗,但无法对古诗传达的思想情感加以准确把握,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诗中“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字展开分析,即:思念需要距离与时间的存在,引导学生对父母不在身边时心里产生的惆怅之感进行回忆,从而感受到诗人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四、强化看图训练
        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附有插图,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加强看图训练,发挥出插图的重要作用,即:引导学生以看图为基础来探讨自己的所想或所见,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文情境中,知晓图中所画内容和所讲故事,确保教学活动图文并茂的进行[3]。以《春夏秋冬》为例,由于课文插图相对形象和生动,加上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都会接触四季风景,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插图进行仔细观察,尝试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四季景色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对比课文描述的风景和周围的四季风景。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认真朗读,对文中图像是怎样转化为文字信息加以了解,并邀请学生简单阐述实际生活中看到的四季风景。通过看图训练与阅读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讨论、高效学习,获得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双重提升。又如:学习课文《夏夜多美》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内容。如此一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图片的形象性能帮助学生发挥想象,确保描述的真实,强化阅读理解能力。
        
五、扩大阅读范围
        有效的阅读不是单一或单纯的阅读,其涉及的范围相对广泛,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理解,用自己的情感来体会文本描绘的情景。当然一年级的小学生很难做到有效阅读,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分析和引导,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阅读,确保阅读更有意义[4]。对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应该适当扩大阅读的范围,向学生推荐感兴趣或浅显易懂的书籍,尤其是插图和拼音相结合的读物,如《一年级的小豌豆》《一千零一夜》《绘画童谣大全》等。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完成书籍阅读后,教师应该对学生阅读后的感想或收获加以询问,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乐趣的同时,学会在阅读中主动思考,达到有效阅读的目标,获得阅读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言之,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有着重要意义,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渲染朗读氛围、传授阅读技巧、巧妙设计问题、强化看图训练、扩大阅读范围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帮助学生端正阅读态度,形成正确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获得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慧.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 读与写,2021,18(5):83.
[2]王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 读与写,2020,17(34):99.
[3]虞娟.探寻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 文渊(中学版),2020(8):853.
[4]张丽萍.探究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 语文课内外,2020(28):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