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法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黄键
[导读] 问题导学法是最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

        黄键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东寨完全小学,广西贺州
542800
        摘要:问题导学法是最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正确的问题导学法应用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由此,本文从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出发,思考能提高问题导学法应用效果的方法,希望能为后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小学数学;教学

前言
        作为小学教育中比较基础的学科,数学一直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难点部分,为了突破学生数学学习的困境,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始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迄今为止,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普及了一段时间,其优势、问题也逐步表现了出来,那么究竟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呢?
一、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无法契合学生兴趣
        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一旦教师设计、选择的导学问题无法贴合现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那么数学课堂上这一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效果就不会太好。比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2年级上“方向与位置”内容时,如果教师在设计这一课程导学问题时从“探索地图”这一学生本就不是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那么学生参与问题导学活动的兴趣就不会很高,效果也不会太好[1]。
(二)提问时机选择不够科学有效
        这一问题也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比较常见的问题。以1-3年级小学生为例,受这一阶段小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如果教师提问时机选择不对,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无法理解教师设计的导学问题,进而影响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比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1年级“认识物体”时,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就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分类,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不了“分类”的定义,继而影响问题导学法在这一数学课教学中应用的效果[2]。
二、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一)设计科学、有效的导学问题
        对于问题导学法应用而言,科学、有效且符合小学生兴趣侧重的导学问题设计是保证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应用有效性的关键,所以,在后续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紧握这一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技巧,紧贴当代小学生的性格特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层、兴趣喜好的问题,借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有效性。以1-3年级小学生为例,在围绕这一阶段小学生设计导学问题时,教师就需要从这一阶段小学生的理解性出发,紧握这一阶段学生比较喜欢的动画人物、生活场景设计通俗易懂的导学问题,从而这一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解决这些导学问题的过程中来,实现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比如,在北师大版2年级数学“分一分与除法”课程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小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佩奇”入手,为学生创设“佩奇一家份苹果的情景”,让学生借助这一情景探索这一课程中蕴含的“分一分问题(如“如何将10个苹果分给5个人?等)”借此调动学生参与这一课程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凸显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3]。
(二)设计更全面的问题导学方案   
        在完成了导学问题的有效设计后,教师就应将课堂上问题导学法应用的侧重集中在教学设计环节,通过完善设计环节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提高数学课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效果,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实现数学能力、综合素养的双重提升。
        首先,教师应在预习环节就为学生设计导学问题,借此拓宽问题导学法应用的覆盖范围,从中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后续知识的准备。以北师大版小学3年级数学“乘除法”为例,在设计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应在课上应用问题导学法前就将问题导学法的相关内容通过预习微课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前就思考导学问题(如“如何快速计算小树有多少棵呢?”“如果你是小组长,你和3名组员一起去博物馆需要多少钱呢?”等),借此让学生为后续数学课问题探究做出准备,提高后续课堂上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效率;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则应该对提出导学问题的时机予以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所有导学问题都能有效的被学生接收到,为后续学生围绕导学问题展开探究打下基础。以北师大版小学3年级数学“周长”为例,在教师基于这一课程设计问题导学法应用方案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分别在课堂开始开始前、课堂教学中以及教学完成后分别提出导学问题,以此督促学生按照导学问题的思路、节奏思考、讨论“周长”相关问题,以此收获预期的问题导学法应用效果。需要注意,教师也应根据班级学生课堂氛围变化适度融入1-2个拓展问题(譬如“同学们知道“周长”是怎么被发现的呢?”等),借助这些拓展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探究、数学文化学习的动力,收获更好的问题导学法应用效果[4]。
        最后,在完成数学教学中基础的问题导学法应用后,教师也应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总结、反思环节,升华学生们通过导学问题收获到的学习成果,以此凸显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以北师大版小学3年级数学“周长”为例,在这一课程中完成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堂上自己、同学讨论导学问题时的表现予以评价,让学生们在评价中明确自己数学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自己更有效、有针对性的参与到导学问题讨论中指明方向[5]。
结语:
        综上,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推动了这一课程的发展,所以,在后续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尽量科学的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凸显这一教学法应用的优势,同时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许伟明.问题意识视角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81-81.
[2]骆丽慧.问题视角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究[J].教师,2019:72-73.
[3]赵永福;.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9:76+78.
[4]施玉霞.解决问题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9:64-64.
[5]代敬红.“问题意识”引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201-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