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黄建
[导读] 数学的核心素养就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小学数学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

        黄建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东荣镇护安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梧州市 543300
        摘要:数学的核心素养就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小学数学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特展开深度的剖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更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散,充分实现素质教育。
一、巧设提问 启发引导
        在数学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开拓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如果教师善于用“问题”诱发学生“反问”,整体教学效果势必还会大有改善。事实上,部分学生并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提问,究其原因均归结于其对问题内容叙述、问题提问方式等掌握得不够熟练。在设置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时,教师应努力制造教材要求与学生对数学知识求知欲间的“矛盾”,令学生切实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迫切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在提问时,应对学生心理造成悬念,并且保持持续的悬念状态,以便能收获良好的效果。此外,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也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环节。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之处,在于要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基于此,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亲动手操作,在探索中养成解决问题的技巧。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教师便可以找出学生存在的“疑惑点”,针对“轴对称图形折叠后,就完全一样吗?”“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动手折纸等方式解决自己的疑惑,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剪纸、折纸、叠纸等多种形式,在自我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得出准确结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培育学生获取知识与技巧的思路,令其数学思维与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均有所改善[1]。
二、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探索
?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深入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其学习的质量水平,科学来讲,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控制在4-5人为最佳适宜的人数,4个人更好。我国学校班级的人数普遍在四十人左右,所以每个班级按照这样的划分可以分为大概10个小组。若人数过多,同学之间的讨论间隔过远,会导致学生的交流时间过多,这样就很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人数太少遇到不同的意见其意见就会显得特别片面,人数过多不利于学生个人才能得到展示。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根本需要来对小组的人数进行调整,以求能够达到最佳的合作效果。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人员划分也同样重要。

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班级同学的基本情况要做到全面掌握,并且还要综合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及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思维模式的不同来对学生进行划分,让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进而能够让各个小组之间实现公平竞争。最后,小组成员之间的员工分工也同样重要,教师要对小组之间的成员做到明确的分工,只有各个组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能力才可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的对合作学习的任务进行完成。一般来讲,组长的责任格外重大,此外记录员、检察员及汇报员都要设立好,并且要在小组成员之间做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设置几个角让学生进行量取,这样就可以将班级同学分成小组来一起完成,小组成员要分好工,哪位同学进行量取,哪位同学进行汇报、哪位同学进行登记等等都要一一落实,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进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2]。
三、创设教学情境 深入研究
        受到全面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影响,小学数学方面的教研人员和教材编撰者逐渐认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思维激发的教育内容,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思维发散,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对问题能够进行解决。教师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情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积极探索相应什么是面积,如何计算面积,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思维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有助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四、教学设计趋向于生活化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趋向于生活化,要让学生同教学能够增进距离[3]。例如在小学生进行长宽高的测量及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等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自己对自家房屋进行测量、计算,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测量时能够清楚的感受到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式,同时又能够领会到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计算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计算进而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选择数学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来让学生进行学习。例如一些一二年级,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陪同家长一起去买菜购物,在最后结算时学生要通过每件商品的价格综合计算后,拿出正好的钱缴费,如果钱是整数,学生也要计算找零多少钱。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更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的提问,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开拓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深入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研究。最后教学设计趋向于生活化,更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丽贞.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 000(001):73-75.
[2] 胡潆予.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以图形教学为中心[D]. 延边大学, 2017.
[3] 李凤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J]. 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 2019(4):0282-02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