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全琴
[导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浪潮中,我们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需求质量,

        全琴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太平中心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545200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浪潮中,我们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需求质量,最重要的是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环境,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的状态,改善单向知识转移行为和学生的被动学习风格,小学数学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生活条件,也是改变课堂环境的有效捷径。
关键词:生活情境方法;小学数学;作用
前言:
        生活就是教育,在数学教室中创造一种情境可以增加对数学教育的兴趣并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创造情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此外,创造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严格逻辑,并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一、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较高、逻辑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学科,部分知识点教枯燥、甚至乏味的特点,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可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可以通过生活情境方法,带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熟悉度和亲密性,进行自主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整合所学知识并改善数学的学习方法。此外,生活情境方法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使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数学中创造生活条件,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参加课堂活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
        但也存在部分老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只关注趣味性缺少学科性,许多老师在注重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时候大量采用同现实生活不符合,或者脱离现实生活的例子,不符合数学教学情境应具有科学性的原则;另外,情境创设过于依赖多媒体,缺乏体验性、情境创设与学生的认知不符,缺乏明确目的性,比如用过分鲜艳的教具或夸张的课件分散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注意,适得其反,还有一些数学老师过度依赖教学课件,直接通过来展示老师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没能真正的体验数学知识。这样就无法达到新课标的在体验中学习的效果。总之,教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重形式而不重实质。
二、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用的体现
(一)强化知识????
        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情境,以加深和扩大学生的理解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乘法教学中,一年级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为了克服教学中的这一困难,只有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而老师才能理解生活状况方法,例如问学生:“一辆车有4个轮子,有2个汽车有多少个轮子?有10个汽车有多少个?”,“有1条兔子有4条腿,4条兔子有几条腿?”诸如面向生活的问题之类的问题被引入课堂。通过这种情况的运算,学生将发现以乘法表示的两组之间的一对多关系是不变的。尽管两组中添加的元素数量不同,但是两组中元素的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比率”的含义。同时,由于情况中的两个变量一起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因果关系,因此也暗示了“多个”的含义[2]。


(二)激发好奇心
        引入生活情境方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地提问题,让孩子们对讨论问题感兴趣,并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耐心。这是由于制造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区分左手和右手?请告诉我你们的左手和右手用于做什么”,之后让学生打开思想的闸门,积极思考,参加交流与讨论活动,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认识到“左和右”的概念与区别,积极建立认知体系,这时孩子可以独立学习并体验学习的乐趣,因此,好奇心是孩子独立学习的主要动力。
(三)获得积极的情感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的情感认知活动具有三个功能:动机,加强和调节。动机功能使积极情绪能够主动启动和促进认知活动,而消极情绪会阻碍并阻碍认知活动的发起和发展。增强的情感功能使人们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被消极的情感体验所改变。情绪调节是指情绪具有组织或破坏个人的认知操纵活动的作用。诸如幸福,兴趣和喜悦之类的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诸如恐惧,愤怒和悲伤之类的消极情绪则干扰或干扰认知过程。由于熟悉的环境的影响,孩子们更有可能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其中。因此,将情境引入教育中是为了最大化孩子的特质,最大化并激发情感纽带和驱动力的作用。根据学生积极,健康和情感化的生活场景,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增加,并且儿童对他们的学习会自发和快乐[3]。
(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孩子们了解数学是通过现实生活学习的,并且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是在抽象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并帮助儿童形成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并必须回归现实生活的意识。上下文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米和分米”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比较,诸如老师,同学和桌子等物体的长度,以便学生了解“米和分米”与形式之间的区别。他们的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方法来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在课堂中引入情境是为了让孩子在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所需的知识。由于上下文通常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因此孩子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但也能意识到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对情况中所包含问题的不断刻画,孩子们将利用他们现有的经验来设计和实施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此期间,孩子们将逐渐意识到,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将更愿意从数学的角度考虑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孩子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将会增强[4]。??
总结:
        生活情境方法运用到课堂上可以让小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给孩子们展示鲜明可以想象的的具体形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间接的使孩子们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思维,同时又能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云. 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 000(023):146.
[2]肖剑, 吴佳友.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8, 000(011):64-65.
[3]张艳萍. 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6):171-172.
[4]郭建华. 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