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第一小学,湖南湘西416800
摘要: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小学生学习能力实施分组,具体规划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利用分层视角设置具体的教学过程,且实施相应考核,也要根据分层次理念设计并布置作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困生由掌握必学知识向掌握创新学习方向转变,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后进生;学习效率
分层教学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具体实际教学情况,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特点,进行相对合理的分层教学。这是贯彻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精神的一种体现,这种分层教学方法,有助于学困生建立较好的学习自信心,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1]。
一、根据小学生学习能力实施分组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相对重视小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并努力为每位小学生推出适合于他们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分组。具体的分组方法,可以按照小学生具有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掌握的数学知识基础或应用水平等,进行一种分层次的教学,并以这些因素构建相应的数学学习小组,大致参照的分组比例,可以按照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1:3:1,实施组员搭配,并明确他们各自在学习小组中需要担纲的职责。
二、具体规划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进行分层教学,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规划好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因为合理规划教学目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又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实施分层,并列出哪些教学目标可作为共有的教学目标,哪些教学目标是可以作为分层教学目标[2]。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分数”这样的数学知识教学中,就可以将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即第一层教学目标是要求小学生必须要掌握分数的概念,并能对相对简单的分数,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则是需要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相对这样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内容,学生必须要掌握,而对第二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数学知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给予掌握。这样,就能促进学困生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再对小学生施加必要的引导,就能使满足第一个层次教学目标的学生,明白街头商店当中常见的那种打折现象,应该怎么进行计算,而相对满足第二个层次教学目标的学生,他们则能明白快餐广告中常见的第二杯半价,应该是两杯给出的价格,都是原价3/4的价格,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便宜很多,而在实际上,价格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小学生对在课本上学到的“分数”知识内容,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应用的例子,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明白了原来的“分数”知识,还有如此的用法,则在小学生心中埋下一种创新的意识。
三、利用分层视角设置具体的教学过程
运用分层教学法,对具体教学过程的设置,必定要以分层教学为核心。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要把具体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几个难度层次,并对教学大纲要求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实施重点授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知识所需,尤其是要满足学困生的学习知识需求,以促使学困生能基本跟进学习进度或深度,缩小与优等生或中等生的学习差距[3]。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四则运算”这些数学知识时,就可以为学生摆出这样两道练习题目,即1000-12和8×19。面对这样的练习题,优等生或中等生可能用1000-12=999-12+1=988和8×19=8×20-8=152这样的方法进行运算,而学困生可能就会利用1000-12=988和8×19=152这样的直接算法,进行运算。当然,前一种算法,体现了运算的创新性,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后一种算法,则是一种常规算法,但它毕竟为学困生所掌握。这就体现了教学的分层性。
这两道练习题目,小学数学教师就是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练习所出的练习题目。不论是运用哪种算法,最终还是能体现一种分层性,可使全体学生算出这两道练习题的正确答案,由此可以树立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利用分层视角实施相应考核
以分层法实施教学,在考核小学生学习效果上,也需要进行分层考核。进行学习效果的分层考核,既可以进行统一形式的考核,也可以采取分层式的考核。在一般情况下,还是以统一同一试卷对学生实施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大纲要求必须要有小学生掌握的基础性数学知识。不过,为体现分层次考核意图,需要设计有一定难度的考核题目,意在考核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曾经对小学生进行过各种引导,培养小学生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就需要在考核中加以体现,并检验一下学困生具有的创新意识情况。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考核“三角形面积”这样的数学知识时,就可以设定这样一个考核题目,即“以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像这样的考核题目,相对学困生而言,确有一定难度,但只要他们能够将三角形与正方形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尤其能想到以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拼成一个正方形这样知识点的联系,因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这时,学困生也能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这样,就会极大促进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再畏难数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五、根据分层次理念设计并布置作业
让小学生进行分层次练习,是体现分层次教学方法的落实,也是促进学困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作业题目。面对一些分层次练习题目,让学困生自由发挥他们的理解力,除了必须要掌握必知必会的数学知识以外,对其他练习题目,是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教师并非要对学困生进行强求,但教师还是要对学困生进行更多鼓励,并加以引导,力争完成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目,让他们在坚持自信中,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运用分层教学法,能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尤其能够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也能体现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精神。实施分层教学法,应该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进行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罗三英.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20, 000(001):31.
[2]刘代芳.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探讨[J]. 小品文选刊:下, 2019, 000(005):1-1.
[3]邓高嫦. 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 2018, 000(009):P.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