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林金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古县小学,江西省吉安市331500
摘要:计算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启蒙学科和重要平台,教师应结合新时代的多媒体应用现状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途径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改目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应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计算能力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是数学的最基本学习能力,是“金字塔的最低端”。因此,教师应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探究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以夯实数学学习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激发计算兴趣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计算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数学计算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用“题海训练”的方式,通过大量计算习题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题海算数”的计算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技巧,但是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长此以往,会使得学生对数学计算学习产生反感的心理,以致在计算学习中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和学习,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创新数学计算教学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计算教学方式创新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的开展方式,激发学生对计算技巧的思考,提升学生的计算练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1]。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依据本节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计算练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接龙”游戏,让学生围成一个圈,教师随机选出一个学生,开始说“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然后下一个同学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两声跳下水”。以此类推。当出现学生接龙错误时,教师要对这名同学进行惩罚。在“接龙”游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并且在游戏中有很强的“紧迫感”,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思考、计算“N”个青蛙跳下水的“答案”。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完成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练习,提升了学生的计算速度,更提升了学生的计算准确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
在数学计算练习中,部分学生虽然计算结果正确率很高,但是计算速度非常慢,仅仅计算正确率高,但是计算速度不高,显然达不到高水平计算能力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并且将知识点在数学计算中的应用不够准确,导致学生在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中,反向使用比较繁杂的计算方法,导致学生的计算速度非常低。所以,在计算练习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论知识应用等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最简单、最便捷的计算技巧和计算方法[2]。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相关计算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规则掌握清楚,这是快速运算的基础,让学生对四则运算计算题型进行归纳,掌握一类相关题型的快速解题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估算、口算和心算能力。
很多复杂的计算题目可以分解成两个甚至几个简单的计算试题,提升学生对简单试题的估算、口算和心算能力,提升学生对复杂计算试题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例如,乘法计算练习中,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这是学生进行估算、口算乘法的基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让两个小组的学生对相同的题目进行口算,谁的速度快、正确率高谁胜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简便的计算技巧和方法,并且提升学生的估算、口算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计算速度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计算的准确度,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强化学生的计算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仅仅依靠教师传授计算方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的训练。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计算训练有认识误区,认为计算训练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计算练习,“题海式”的练习方式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可能会让学生养成不好的计算习惯,从而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正常发挥。如,在很多时候,学生在计算中会因为“粗心”而将结果计算错误,这是计算练习中不认真的表现,如果一味放纵学生的马虎大意行为,会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不认真、不仔细的坏习惯,使得计算结果的正确率很低。所以,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摒弃不良习惯,要求学生规范计算步骤,认真观察题目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让学生在计算训练中真正提升自己的计算能力[3]。
例如,在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练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在一开始进行计算练习时就想“投机取巧”,在计算“53+15-5”这个试题中,很多学生能找到简单的计算方式:先计算“15-5”得出“10”,然后再计算“53+10”,最终得出63。部分学生虽然在这个习题中能够算出正确的结果,但是在练习中不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计算,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坏习惯,从而影响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如,在计算“43-15+25”这道试题中,很多学生在计算中依然使用取巧的计算方式,很多学生先算“15+25”得出“40”,然后再用“43-40”最后得出“3”。虽然这道试题的计算速度很快,但是最后得出的结果却是错误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投机取巧”。因此,在数学计算练习的开始阶段,学生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按部就班的计算每一道试题,在能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点之后,再进行“巧算”,才能使得计算准确率、效率双提升,从而有效培养自身的计算能力。
结语:
在小学数学实践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强化学生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牛顿. 强化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 试题与研究, 2020(26):142.
[2]张鸿燕.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之我见[J]. 新课程导学, 2020(6):27-27.
[3]章选喜. 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J]. 读天下(综合), 2020, 000(004):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