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肖本科
[导读] 文章从近几年初中数学教学中备受关注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出发,
       肖本科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民族学校,贵州省黔西南562400
        摘要:文章从近几年初中数学教学中备受关注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出发,分析过去初中数学课堂在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时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不足提出能优化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希望借此能推动初中数学教育的改良,突破以往初中数学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前言
        自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关注以来,初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上所占据的优势也表现出来,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科学的初中数学课设计能实现比较好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并开始尝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能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举措。由此,本文围绕以下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希望能在后续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教师对创新力的理解不够
        在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下,教师对初中生数学创新力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解题能力的创新上,虽然这一有明确侧重的创新力培养强化了学生数学学习、解题的效果,但这一目标明确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局限了教师开展这一能力教育的思维,影响了这一环节能力培养的效果[1]。
(二)学生主动探索课堂兴趣差   
        创新能力作为在学生探索中培育起来的能力,如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那么这一能力培养的效果势必也不会太好,介于此,以往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课堂内容兴趣差的问题就表现了出来,正因为这一问题存在导致目前很多初中数学课堂学生探索能力培养的效果都不好。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从笔者以往开展数学教育工作的经验角度出发,笔者以面向9年级学生的人教版数学课堂为例提出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希望能为教师提供教学优化参考: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仅时将数学基础知识系统呈现给学生的关键步骤,也是启蒙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2],只有在这一教育阶段就将“创新”的种子根植在学生内心之中,学生们才能在后续学习中逐步收获创新能力方面的提升,所以,在实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力目标时,教师们就应该先转变自己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将多元的创新能力培养思维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续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性,彰显这一环节创新力培养的意义。
        以9年级初中数学《圆》中“圆的有关性质”为例,在这一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圆”的发展史出发,应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呈现“圆”的起源、发展,借此拓宽学生们的数学知识面,并在宽广的知识范畴内启蒙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后续学生创新力的形成奠定扎实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在既往有关“圆”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总结有关“点和圆、直线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让学生尝试自己总结、探索的方式强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力的有效培养;
(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又一途径,对于动手热情比较高涨的初中生而言,如果教师能将数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所以,在后续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就应有目的的为学生组织一些能培养创新力的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收获这一环节初中数学课改良的效果[3]。
        以9年级数学《投影与视图》中“制作立体模型”为例,在设计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尝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借助多媒体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制作立体模型”的实践活动,让这一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契机。需要注意,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将“相对自由”的思路贯彻活动的始末,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制作立体模型(譬如,教师可以以初中生喜欢的动漫人物海绵宝宝为例设计立体模型,借此启迪学生参与这一创新力培养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数学课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进而收获更好的初中数学教学指导效果。与此同时,在学生完成了“制作立体模型”上的创新后,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讲解模型、分享模型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清这一环节模型制作的思路,让学生在思路中不断积累创新能力。
(三)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除上述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外,合作学习、探究也是笔者过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能启迪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在这一学习、探究模式中,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启迪,从而达成事半功倍的数学教育成效。由此,在后续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尽量科学的将小组合作模式运用到课程中,以此提高数学课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以9年级下《相似》中“图形的相似”为例,教师就可以在课堂开始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科学的学习小组,突破以往学生数学学习中“单打独斗”的现状,以此实现更大范围内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而后,教师则可以为划分好的学习小组设计阶梯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借助这些目标引导学习小组逐步探索、创新有关“相似”的知识,实现启蒙学生创新力的目的;最后,在完成小组探索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小组提供展示小组研究成果的机会,并在成果展示后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以及研究时各个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在评价、反馈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实现在初中数学课上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4]。
结语:
        综上,结合过去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如上3项能实现学生创新力培养的举措,希望通过上述举措的举例说明,能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的优化初中数学课教学。
参考文献:
[1]韩霜.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 速读(上旬),2020(11):29.
[2]王枫.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吉林教育,2018,000 (021):P.107-107.
[3]张福祥.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文渊(中学版),2019(1):521.
[4]陈学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中旬,2019(8):220-221.
[5]韩霜.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 速读(上旬),2020(1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