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色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中心小学,广西南宁530043
摘要: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策略引导学生破解一些数学问题,就需要教师做好预习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运用更多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解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教学理念,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学习作用,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合作式探究学习,进而培养或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具有相应思维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学会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相对简单与单调,难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点[1]。所以,需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实施数学教学。
一、做好预习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解决相关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紧密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课程,做好预习方案,并提前向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运用课前预习方法,不但能有效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善的学习目标,还能促使学生提前预知自己在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利学生在听课中,进行认真听讲。
应该说,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一种常用常新的教学方法。不过,教师向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并非是按照以往那种进行口头简单布置而已,而是需要教师做好预习方案,根据课前预习内容,提出相应预习任务,改变以前那种泛泛布置预习任务的做法,以利使学生具有一定预习方向或目标,尤其要让学生预习好重点或难点,并牢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以便在教师进行授课时,进行重点听讲,解决自己不能破解的数学重点或难点知识。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以利运用积累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或效果[2]。为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等问题,则是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对有趣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教会学生破解一些数学问题的方法,并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或效果的提升。
比如,教师在教学数学计量数量单位这样的数学知识时,针对“一亿有究竟多大”的问题,则要按照相关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到“一亿到底应该有多大”。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一些生活实例,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感知一下“亿”这个计量数量单位的大小,用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并能运用这样学习到的知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以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问题,如一亿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想象一下,一亿到底应该有多大?哪些事物能用亿这样的一个计数单位来表示?这时,有些学生则可能会根据他们的理解,说出人的毛发、天空中的星星或者是牛身上的毛等,可以用“亿”来表示。这样,教师则是可以利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将学生说出的事物,再加上小米或大米等图片,让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感知,谁能计算一下一亿粒大米究竟有多重?这时,教师在推出天平和大米等学具,让学生数出一百粒大米,用天平称量一百粒大米的重量。这样,有些学生就会想到,一亿是一百的一百万倍,与此同时,有些学生就能大致估算出一亿粒大米的总重量了。
三、运用更多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解题技巧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由于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有时不能依靠自己的思考破解一些问题。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更多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思路,积极进行思考,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破解自己遇到的数学问题[3]。但这需要教师紧密结合社会或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以一题多解方式,指导学生破解数学问题,体现解决数学问题多样化方法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这方面数学知识时,就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一些在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张伯伯准备使用44个1米长的木棍,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菜园子,请你为张伯伯想一想,应该怎样围才能实现围的面积最大?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则是可由教师进行指导或引导,让学生思考一下,破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关键数据,应该是什么?根据题意,有些学生可能会回答:要看长方形的最大周长数据,即44米。问题思考到这个程度,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启发指导: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应该各是多少米?你又能想出几种围法?这样,有些学生也会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想到,整个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是44米,那么,就可以暂时将它的长和宽设定为22米,因为这个长方形周长的和是44÷2=22米。随即,教师还要进行继续的启发指导,并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因为木棍的长度是1米。这样,就可以从长21米到宽1米,进行逐次围栏,一直操作到长12米到宽10米为止,看看哪种围法才能使菜园子的面积最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固然通过他们的操作,得知相应的答案。但不能在遇到这样问题时,就要进行这样麻烦的操作。于是,还要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从中找到破解这样问题的规律性方法。最后,由教师加以一定总结,即如果长方形的周长不再改变,长方形的长与宽越是有些接近,它的面积就相对越大。这样,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学会了破解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
结束语:
体现破解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数学知识内容基础上,再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做好课前预习方案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运用相应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兴趣和运用更多教法,引导学生增强解题技巧等,指导学生通过自己思维或相关实际操作,破解相关数学问题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样化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于教师要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发挥学生主体学习性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敏.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4):16-17.
[2]张清华.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 [J]. 中外交流,2019(8):114.
[3]裴艳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