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韦丽芳
[导读]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都比较弱

        韦丽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三门海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广西河池   
547000

        摘要: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都比较弱,认知上的不成熟是此阶段学生的基本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思维导图教学,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找出本课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全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本文对此进行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运用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由于受到年龄、认知方面的限制,自身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形象思维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数学中的抽象知识点。而数学中蕴含的知识点都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知识往往都是一环扣着一环,也正因如此教师就必须让学生领会到数学之间具有的联系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思维导图引入数学教学之中,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将数学知识体系相串联,让学生了解其具有的内在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之处
        思维导图是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它是将归纳、分析等多种效果结合到一些,将传统教学的枯燥无趣变得生动起来,通过图表、文字、图片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现到学生面前,趣味性的文字与图形还能调动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细化书本中的知识点,教师此时在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思考,以此调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将自己的独特见解与知识点相融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了解数学具有的抽象性,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处于弱势之处,导致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点做到融会贯通。而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将逻辑思维与想象力相结合共同构建思维导图,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数学是小学学习阶段中最为基础性的学科之一,当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学科时,常常会被数学具有的抽象性所阻挡,此时教师就需要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消除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陌生感,在有效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都是具备逻辑性的,但就目前来看学生自身还不具备掌握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能力。为此教师就要借助思维导图教学,将书本中的重难点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不仅不会扰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分析与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1]。例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师就可运用思维导图将本课的重难点直观的呈现出来。

如,教师可将思维导图设置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几分之一”并且把几分之一的概念呈现出来,第二类为“几分之几”将公式与概念列举出来,第三类为“比大小”等,通过此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清晰的了解本课内容。
(二)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构建正确知识框架
        数学这门学科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思维,还能有效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与运算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利于思维导图的直观性、便利性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全的知识体系框架,以此帮助学生梳理课本中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而在教师完善知识框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与能力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例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教师可根据本课内容设置思维导图,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正方形与长方形,之后以辐射式围绕这个“正方形与长方形”,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将一些关于正方形、当放行的内容填入其中。如,什么是四边形、正方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正方形的周长等。接下来,教师一边讲解本课内容,一边将其他信息填入其中。如,面积的单位、什么是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长方形面积公式“长X宽”等。当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体系有初步的认知后,教师列举一些数学题供学生计算,以此锻炼公式的掌握程度,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明白思维导图的制作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让学生参与思维导图的制作,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课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以便于学生独自制作思维导图,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思维导图教学,巩固学习内容
    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认知方面虽然相较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仍比较浅薄,但自身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此阶段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理,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求知欲是比较高的。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基础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归纳能力,无法在课后复习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不能帮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不利于接下来的学习。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制作思维导图,利于导图中的文字、标识、线条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总结与归纳,学生的归纳能力就会逐渐加强[3]。例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知”这一课,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将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归纳,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还可让学生将思维导图与数学错题相结合,让学生将同类别的题目总结到一起,以便学生复习与巩固,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点,构建健全的数学体系,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吴春华. 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对策[J]. 新课程(综合版), 2019(2):241.
[2] 李惠巧. 关于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 读写算, 2020(25):115.
[3] 马慧, 王艳红. 论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孩子天地, 2020, 000(009):P.8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