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冬平
湖南省邵阳市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邵阳市 422000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进行必修的小学数学课程学习中,除了要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实现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养成。所以教师在进行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核心素养
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中,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变得更加多元和全面,对于小学数学的评价体系而言也逐渐从单一的“唯分数论”转变为多种评价体系并行。所以针对这样的教学需求,就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更要帮助学生培养关于实践探究、合作创新、思维认知等核心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更加长远的成长。
一、数学核心素养总述
在新课标的模式中,数学教育在目标与思路方面都得到扩展,知识技能仅仅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另外还有发展思维、提升素质、立德树人方面的目标,这些都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主要因素[1]。小学阶段是学生是道德与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将核心素养的内容纳入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在逻辑思维形成、综合素养培养、道德素质形成、合作能力培养的方面得到成长。所以作为任课老师而言,除了要根据教学需求不断尽心优化授课过程之外,还要以学科素养的角度为出发点,统筹进行考虑,实现教学的全面调整与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这其中就要包括对整体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现状
(一)只重视理论的学习,轻视实践运用
由于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所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里,教师会用课后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课后的巩固练习。而家长也会用一些练习册辅导资料等加大学生的训练力度。这些学习的方法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在学生的成绩上。但是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除了转化成为成绩以外,缺少了和实际生活运用之间的对接。这样的做法违背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更无法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由于一直以来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的原因,导致教师观念的转变并没有跟上现在教育发展的步伐。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比较守旧,缺少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在课堂上的氛围很不活跃。这种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等方法十分落后,无法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课堂参与率很低,所以在这样的现状下,更谈不上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了。
(三)教学过程中缺少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针对当前的小学数学课本当中的内容而言,涉及数学思想,数学思维逻辑培养的方面内容很少。但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透过数学教学的表面,抓住培养学生相应数学思维的本质。从理论性强的复杂的知识点中找到这里面内含的数学思想。
并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这些思想,构建更加合适得体的课程体系。但是针对这样的方面,现在的小学数学老师做的很有限。
三、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强化数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
针对当前的数学课程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不足的现状。而且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留下的课后练习巩固练习题也缺乏与实际生活经验对比的真实性与实践性与应用,这就使得数学课程的设计远离实际生活的需求,也没有发挥开设数学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同样的针对小学生的学情,他们本身的素质状况也导致学生很难依靠纯粹的理论学习来掌握数学知识,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用实践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当中的内容。比如在“图形形状”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组完成资料搜索、汇总、绘制等过程,将图形的理解和生活当中的实物相结合,强化对于图形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扩展了数学课程的实践性。便于学生由浅入深以及由简到难的来接受教学内容。
(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开发
小学数学使用的是国家统一版本的教材,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各异,对于教材的理解之间也有差别,所以不同教师对于教材的开发深度也各有不同。对于优秀的教师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知识点教授的层面,而会依托于教材原本的内容创新教法,开发出很多的课程授课的方案,从而保障多个层面的教学成效的达成。比如借助教材所关联的德育内容,进行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或者德育因素的发掘,以此来完成德育渗透环节的教育。
另外,还要借助不同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于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熟练,比如在“分数”的学习中,有很多概念都是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还需要一些逻辑推理,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直接进行理念,教师必须通过结合教材当中的例题展开教学环节,从而带领学生理解概念与掌握基于概念的应用,从而达到掌握例题的解题思路的目的。进一步地通过适当的练习题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做法就可以保障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保障高效率的教学,推动数学进一步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形成[2]。
(三)课程构建要具有科学性
数学课程作为一门理科课程,其具有较强是的严谨性与逻辑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设计方面要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考察与验证,以确保课程设计的科学性。第一个方面是要分析数学知识点原本的特点,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形成较为严谨的求知欲和自主进行探索的精神,重点保障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真实,并且实现二者的对接。二是要进行学生学情方面的分析,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整体把握情况,还有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学习意愿的强弱程度,通过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调研,从而得到较为客观完善的学情分析。这样的学情分析过程,能够有效地为教师确定课程设计提供更好的更加合适的思路。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作为指导教学过程的大纲,在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素质教育的教育需求当中,教师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的时候,就应当多维度,多方面地进行考量,结合学生学情,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科学地进行课程的设计。优化课堂安排,从而形成高效率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瑜.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分析[J].中华少年,2019(2).33(03):203-204.
[2]马光丽.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36). 24(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