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钢一中学,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多次提到我们应该坚定“四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尤其强调文化自信的基础作用。文化自信旨在培养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教育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本文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和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育;民族文化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所培养和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内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人思想道德品质,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达到历史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这其中最为强调的便是历史能力的培养和以及具备端正的历史态度,历史能力所包含的便是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历史态度则包含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态度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态度。
一、挖掘历史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认知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非常广泛,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从全局的发展来看也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历程,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在历史进程中挖掘文化的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认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进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1]。首先,历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深刻地学习和认知,且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经延续五千多年历史,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其优秀的民族文化一直发展延续至今从未断裂过,在如此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优秀民族文化何以能够屹立世界优秀文化之林,需要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及其延续至今生生不息的实力。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过程时,历史教师可以将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教学专题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展,将中国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化作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精神力量。其次,通过历史杰出人物开展任务专题教学,将学生带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感受人杰地灵的古老中国,目睹杰出人物对中国民族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例如,对屈原、梁启超等无数辈历史名人进行深入学习,学习他们的人生境遇和遗留下来的传世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历史人物及其优秀文化作品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每个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知。
二、进行课堂文化渗透,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
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涵盖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事件、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文情感的流传,需要学生深入历史文化内里进行充分地学习和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引导和教育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情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2]。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应该对学生感受历史的过程进行充分引导,不能放任学生对历史没有深刻和整体的把握时导致的情感泛滥,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情感出现杂乱和迷失,不利于学生正确把握历史情感。例如,在进行中国现代史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五四青年运动的教学,由于五四时期正是中国文化思潮相对较复杂和多元的时期,对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潮进行学习和理解需要学生掌握辨别是非和分析各种思潮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的能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时代背景和人物情况的充分介绍,尤其是梳理清楚其中所蕴含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以及文化思潮同社会革命、政治运动之间的紧密联系等,为学生的学习做好正确的引导,以免学生迷失在五四青年运动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人物思想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这种文化思潮的学习和辨别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人生哲理的教育。那么针对这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文化渗透需要历史教师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避免夸大其中的个人情感因素,造成不必要的误导。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尽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文化的渗透,进而促进学生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
三、结合本地文化素材,坚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
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素材,或文化技艺、或文化景点、或文化事件、人物等。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充分考虑与本土素材的结合。在进行课本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将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名人事迹等融入进课本教学内容中,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内涵理解和情感认同。本地素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也较为熟悉,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帮助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本地特色的民俗文化素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在结合本地文化素材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搬至文化现场,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文化现场进行亲自体验。可以选取家乡的民族文化景点,带领学生走进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尤其在现在“四史”教育的背景下,对红色文化进行实地学习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还可以选取当地民族文化技艺进行传承,教师组织并且带领学生到民族文化技艺的发源地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历史文化的伟大和历史技艺的精妙,不断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应该充分把历史教育和民族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联动育人的合力,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充分提高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信仰认同。同时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构建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郑婷婷. 整体联系 全球视野 现实关怀——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关注点[J]. 课改前沿, 2021,(03):3-6.
[2]祝敏.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J]. 高考, 2021, (0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