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段音乐课堂旋律创作教学及实践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曹灿
[导读] 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音乐审美和音乐创作意识,
        曹灿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联星小学,广东省 广州市 510900
        【摘要】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音乐审美和音乐创作意识,不断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音乐艺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创意表达自己的别样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对自身音乐感受的创造性表达,提高自己的审美想象力,不断挖掘自己的音乐创作潜能,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高段;音乐课堂;旋律创作
        音乐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便在于其极其富有创造性,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核心关键不仅仅在于教学学生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更重要的是进行创造教学,打开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音乐课堂则更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不断发挥学生想象力,挖掘学生的音乐创作潜能,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音乐艺术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小学高阶段的学生虽然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完善,但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经十分旺盛,这个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创造欲望和表现欲望也十分强烈,是最适合具进行音乐创造能力培训的。因此,音乐教室应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符合当前阶段学生心理的恰当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充分唤醒和挖掘学生在音乐创造方面的兴趣和潜力。
一、设置创作游戏,激发学生旋律创作的兴趣
        热爱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充满兴趣,而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便是游戏。”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沉闷的知识学习课堂难以真正吸引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更加难以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音乐,这不利于学科教学的开展和进步[1]。因此,寓教于乐是当前教育最为推崇的教学模式,将音乐同游戏相结合,采用游戏教学法进行音乐的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单一沉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生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在游戏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习音乐,充分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又充满活力的音乐教学氛围才是当前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作意识和能力的最有效办法。例如,在花城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渔舟唱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聆听和欣赏这首古典歌曲,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舞蹈律动游戏,让学生在古典风格的古筝乐曲声中,想象自己身处其中,跟随着旋律进行创造性的肢体演绎,感受乐曲描绘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感受传统古典音乐艺术的文化底蕴和情感韵律。并且充分用肢体创作跟随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旋律律动进行创造性演绎,通过舞蹈律动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对旋律的创造性演绎。
二、巧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各方面能力。在小学音乐的旋律创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旺盛的创造力和充沛的情感表现欲望,并且将这一特点予以利用。

教师充分创设充满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将知识点于所营造的观、听、感相结合具体情境营造中予以渗透,极强学生对旋律的认知和学习,进而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调动全面感官,身临其境的去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律动,并在充实且放松的课堂氛围中体会音乐的美妙之处,加深其理解的同时,锻炼并提高其跟随旋律进行即兴创作的意识和能力[2]。例如,在花城版五年级下册《青春舞曲》这一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青春?”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奇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和表达自己眼中的青春模样。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描绘他们对青春的认知和感受,鼓励学生进行生动的描述,比如:奋笔疾书的学习、专心致志的阅读、坚持不懈的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等。也可将学生带出课堂,带至校园中找寻青春的痕迹,继而再让学生对音乐旋律和音乐所包含的情感,在身临其境中感知音乐、陶冶情操,与自己切身体会相结合,在自己的理解之上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不断提高旋律创作教学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式,展示学生旋律创作的成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新型授课模式早已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但缺乏新意的PPT课件展示,和沉闷单调的歌曲播放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并未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且有效应用才是音乐教师改善传统旋律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音乐课堂并非仅限于传统的听觉,而转为视听结合,可更为形象和生动的展示音乐的魅力,也更契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点,不断培养学生说对创作的兴趣和长期坚持的内在驱动力[3]。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后期处理,再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创作交流,使得学生真正融入音乐之中。与此同时,更为清晰直观的展示方式,也使教师的授课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课堂氛围更为轻松和愉悦。例如,在花城版五年级下册《摇篮曲》这一歌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在晚上睡眠是进行摇篮曲的自主创作,并且由家长使用手机将音频录下,传至教师处再由教师进行后期的加工处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则由教师奖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充分的展示,再由学生分享和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通过学生分享促进学生之间在旋律创作方面的互动交流,不断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激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段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对音乐旋律创作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创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激情和提高音乐表现的勇气,在对音乐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以及基于理解和体验再充分进行音乐的二度创作,在创作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中所需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可欣. 小学音乐即兴编创教学实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2020,40.
[2]孙玉雯. 关于情境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 课程研究,2020,(10):163-164
[3]刘梦颖. 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小学音乐节奏和旋律创编学习的现状研究[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59(12):115-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