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钊奇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大鹏镇中心小学花王教学点,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港市 537300
摘要:预先学习是让学生接受教师课程的基础。对课程有良好的事先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更好、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更深并且能与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互动上有很好地合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养成课前的自主预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新课的内容,了解课堂教学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有疑问的地方。本文将就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的意义及策略等进一步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行,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理解能力普遍较差,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教师更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课前预习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学习这门学科,根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促使学生对某一学科学习的自主性与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也很愿意去课后探索、学习课堂之外的学科知识,并愿意将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展示它,在试卷中巧妙的运用它,养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在数学课上课之前布置预习任务,并布置几道简单易做的习题,让学生可以通过到预习得到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可以轻易掌握课堂内的学科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当教师讲到百分数这一章内容时,可以在预习教案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例如班级中的近视人数占了班级总数的百分之几?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1]。
1.2明确课前准备涉及的内容
只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感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明确课前预习的各项要求,让学生知晓如何去进行预习、预习的内容是什么,从而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预习习惯的养成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自律从而达到一种固定的自觉。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对预习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例如学生在完成数学的课堂学习之后,将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以树状图的形式进行梳理,让学生了解课表,提前对下一节课的知识进行预习,并时刻保持课堂教学氛围的轻松愉快。通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个体,因此,他们往往对知识的把控程度有着巨大的差异。教师需要认真在预习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当中自觉养成预习习惯。
1.3课前提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预习期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听课时能够注意课程重点,并了解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以便学生可以更高效的学习;当老师讲解时,他会回忆起他在预习中已经学到的知识体系,而在课前预习期间不了解的知识将成为学生重点关注的部分。学生将专注于自己不懂的部分并积极的学习,从而节省了不必要的教学时间,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前预习可以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并为学生提供更多足够的讨论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预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根据班级的情况确定的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合理的分配课堂知识能力和教学进度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达到科学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使教室成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场所,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2]。
2.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2.1教师划定预习范围
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教师可以划定本节课需要预习的知识范围,圈出本节课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结论圈出来,教师从旁引导,也可以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将课堂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完美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跟紧教师课堂。
2.2采用多元化的预习方法
教师可以跟根据教材内容及本章重点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调整预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学习负数这一章时,预习的内容可以在教案之外,要求学生找一份自己喜欢城市的天气温度表,激发学生学习负数的好奇心。
2.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课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先不要将答案直接抛给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努力去解决问题,不是一定要在预习中完成,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目标所在,预习就是寻找自己无法理解的地方,带着问题去听学科内容,正因为在预习中发现了问题,所以在课堂中,听课有了目标,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听课,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4给予学生展现预习成果的机会
对于小学生来说,独自完成作业时一个很大的挑战。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学生回到家后,脱离了老师的管理和约束,他们往往会一心只想玩乐,面对复杂的作业,会不自觉地产生怠惰的心理,随意应对,这不仅不利于下次数学课的学习,而且破坏了设定学习前目标的初衷。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表达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小学生通常对展现自己充满热情。完成教学任务后,老师每天可以留出固定的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并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这件事上更有激情。也可以给予学生具体的奖励,不要将成绩的好坏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单一评判依据,当学生用心去准备预习的展示内容时,无论该生在预习题目中取得的成绩怎样,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而加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以后学习生活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廖惠燕.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J].商情,2020,(2):245.
[2]庞海英.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4):202.
[3]吴俊丽.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J].读与写,2020,17(3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