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英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幼儿园 福建龙岩364200
摘要:在现代化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阶段的教育教学。游戏化教学属于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借助趣味化的游戏来呈现相关知识,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实现教学与游戏的完美融合,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游戏;应用
教育游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课堂与游戏,向学生呈现出生动的知识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习发展。幼儿的天性就是爱玩好动,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核心,帮助幼儿发展智力、获得生活及学习的经验,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原则分析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时,必须要遵循如下原则:①主体性原则。幼儿是以感性和直观的思维为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科学选择难度适宜的游戏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幼儿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即:以幼儿为中心实施游戏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对不同社会角色加以体验。
②启发性原则。在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中,应该秉持启发性的原则,这是因为游戏具有自身的特性,并非所有游戏都对幼儿教学有帮助或对幼儿成长有启发意义[1]。比如:在午餐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分发饼干的游戏环节开展图形教学,让幼儿将饼干掰成各种图形,帮助幼儿深刻认知图形特点,并要求幼儿在游戏结束后吃掉饼干,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
③教育性原则。游戏对幼儿的综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可以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巧妙渗透游戏教学,选择积极向上、健康的内容或主题,以肯定和鼓励为主进行游戏评价,辅之以适当的批评,充分发挥出游戏的教育性作用,满足幼儿成长需要。
④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强调游戏教学既要考虑趣味性、主体性、启发性、教育性等特点,还要对幼儿的发展及成长加以综合考虑,有机联系幼儿的成长与游戏教学,借助游戏活动实现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的目标[2]。换言之,不同阶段的幼儿在发展方面有所不同,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年龄差异出发,合理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游戏活动,让幼儿获得多方面发展,如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积累等。
二、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第一,创新游戏模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如若教师只局限于某种游戏方式的单一使用,极易让幼儿感到无趣且厌烦,继而削弱幼儿的参与热情及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以不同课堂为依托实施不同的游戏模式,并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以免重复使用某一种游戏模式。可以说,只有创新游戏模式,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好奇心,帮助幼儿快速融入游戏。
通常教师可以通过亲自参与游戏的方式,或者是有机结合室外与室内的方式来鼓励幼儿参与游戏活动,比如:组织幼儿进行演讲竞赛、角色扮演、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锻炼幼儿的交流能力和思考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引导幼儿制作小裙子、板报或绘制图案等,培养幼儿实践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危险性小、活动量大的游戏,以此推动幼儿的良性发展。
第二,优化游戏环境。环境属于隐性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师实施游戏教学活动时,应该构建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进一步优化游戏教学效果。对于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布置,教师可以将其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在构建“软环境”的过程中,制定人性化且合理化的游戏规则,借助多样化的方式加以呈现,如提示语、标语等,促使幼儿在游戏学习环境中规范游戏行为[3]。构建“硬环境”时要巧妙设置区域空间,即:以不同的游戏类型为依托,结合幼儿的多方面需求,包括行为规范、情感塑造、认知发展等,将游戏环境划分成美工区、益智区、探索区、角色区等,在此基础上投入相应的游戏活动教材,鼓励幼儿实施生动有趣的区域活动。当然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强化引导,与幼儿平等相处,形成深厚和谐的师幼关系,为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第三,挖掘游戏资源。要想强化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体验,教师应该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对游戏的形式和环境加以创新与拓宽;或者是积极挖掘游戏资源,如联合家长、校园环境等。譬如: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组织“种树苗”的游戏活动,由家长负责种植树苗,幼儿负责提水、浇水等,让幼儿在游戏中知晓种树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带领幼儿观察校园花坛的位置,与幼儿一同参与“转圈”游戏,让幼儿在宽阔的场地玩耍,放松身心、锻炼体质。另外,教师也可以搭建亲子活动平台,利用平台实现幼儿、家长、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拉近亲子关系的同时,帮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配合度。
第四,构建游戏情境。幼儿教育对幼儿基本能力与生活常识的培养有积极意义。由于幼儿的年龄小,生活常识相对欠缺,加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若教师采用文字或语言表达的方式实施生活常识教学,往往不利于幼儿理解,降低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该立足于幼儿的认知特点及实际生活,有机结合生活常识教学和游戏教学,从而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幼儿参与的热情[4]。比如:针对“垃圾分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围绕环保的主题创设游戏情境,巧妙设计“垃圾分类小游戏”,即:拿出含有垃圾分类标准的小垃圾桶、不同垃圾类别的卡片,要求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垃圾桶中放入相对应的卡片,比较哪组准确率最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监督和引导,对幼儿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言之,幼儿园教师实施游戏教学活动时,应该立足实际,秉持主体性、启发性、教育性、发展性的应用原则,积极创新游戏模式,适当优化游戏环境,深入挖掘游戏资源,合理构建游戏情境,巧妙延展游戏活动。这样方能充分发挥出游戏的作用,让幼儿在良好的游戏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获得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圣鑫鑫.浅谈游戏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J].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20,(1):64-65.
[2]许沛沛.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0,(30):136.
[3]季兰叶.探究游戏教学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J].新一代,2020,25(19):215.
[4]杨峥.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读与写,2020,18(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