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利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耿寺中心小学,河南省 鹤壁市458000
【摘要】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近年来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音乐素养作为其中之一,也渐受重视,因学生的音乐表现对于其审美创造乃至社会交往等均有极大的利好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较短,在教学方式上应遴选更适于其心身发展特点的方式。体态律动作为体验式音乐教学模式,可经由多感官互动体验,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和体会。因此,教师需结合学生特征,将体态律动于音乐课堂中予以融入,以激发学生兴趣,并增强其音乐节奏感、听觉感等,提升音乐表现能力及综合素养。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实践
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地位正趋于逐步上升,对于音乐教学,学校乃至学科教师均开始给予重视。为使学生对于音乐可保有充分的兴趣,教师应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予以采用和开展。体态律动可使学生对于音乐中所元含的情感有充分体会,故可以此辅助教学开展达到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效果。
一、体态律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予以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可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本质上是活泼好动的,同时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所持有的是好奇和想要去探究的心态。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重点放在了对于音乐知识的讲解中。而这样枯燥的方式会使小学生丧失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伴随体态律动的运用,教师可借由肢体动作实现与小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从而破除死板沉闷的传统音乐课堂氛围,以利于其轻松、愉悦教学氛围的营造,进而点燃学生学习兴趣[1]。
(二)可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经由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令其体验体态律动。而通过对其肢体语言的调动,来呈现自身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通过体态律动教学,学生可积极主动的融入至课堂教学中,加深与音乐作品的情感交流。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依据音乐旋律、内容,以及其所蕴含的情感等,对体态律动动作进行自主设计,以达到促进其创造与表现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
二、体态律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一)以体态律动对歌曲内容予以展现
在小学音乐教学阶段,教师的工作应以引导为主,并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其可自主由肢体动作对歌曲内容进行展示,以加深其对于音乐知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可予以音乐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2]。如《长鼻子》这一内容,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其模仿大象和小象长鼻子的动作,从而使课堂教学氛围得到充分调动,同时由肢体的方式对歌曲内容和思想进行反映,以使学生对于歌曲内容有更为深入的掌握,并激发其对于音乐的兴趣,提升感悟能力与综合素养。此外,音乐作为艺术类科目,所教授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展开想象力,在感知音乐节奏的前提下,对其所表达的情感予以体会,同时对于节奏感、音符等进行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于体态律动将音乐课程中鼻甲抽象的知识予以讲述,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以体态律动对音乐节奏予以呈现
节奏对于音乐而言,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角度出发,传统音乐教育中,对于节奏的感知,学生多是以“听歌”途径来实现。但是在“听歌”过程中,教师会对一些姿势节奏予以安排,因此,需要学生对姿势和节奏有更为全面的理解。但仅仅依靠“听歌”、“唱歌”,学生对于节奏控制并不理想。故而,教师应转变思路,注意运用、挖掘体态律动,经由音乐节奏与音乐乐调有机结合,以更好将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3]。为了通过体态律动对音乐的节奏予以更好呈现,教师可以对肌肉活动幅度予以控制,进而对音乐节奏感予以展现。比如说在弱拍教学时,动作幅度应小;强拍教学时,动作幅度可以大一点。在 4/4/ 音乐节奏中,教师可将一只手向下拍以对弱拍予以表达,两只手均向下拍予以强拍表达。经由这样的方式,对学生音乐曲调的潜意识反应进行构建,促进其掌握、运用音乐节奏的能力提升。而且,不同的曲调可经由不同动作予以表达,而若想令学生对于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切分节奏、三拍子节奏、休止符、十六分音符等知识理解和掌握,则需依据实际情况对相应动作进行设计,以强化学生认知。
(三)以体态律动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审美能力是新课改后较为重视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需要课堂上教师的培养,同时还需于课下对相应的活动予以开展,两者相结合,以充分对体态律动优势予以发挥,并切实达到提升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目的[4]。教师可选取适宜音乐,对学生进行推荐,比如说旋律连贯、节奏舒缓的音乐等,以培养学生对于美好音乐的欣赏能力,同时进一步巩固体态律动的教学成果。比如说在对土耳其进行曲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对钢琴弹奏的动作进行模拟。在高音快速的时候,教师可对手部动作加快,并提高手部位置,以指导学生肢体动作更为活跃;在低音节奏较为舒缓的时候,教师可对手部动作放慢,并降低手部位置,以引导学生肢体动作可稍微放松。通过这种模拟音乐创作乐器的形式,可使学生感受到与创作者之间对话,体验其情绪变化。而且,与打击乐器不同,这种方式并不需要太大的动作幅度,仅需对节奏快慢、音调变化予以展示即可。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明白,音乐不仅仅是耳朵的聆听,同时还要对身体各个感官予以调动,以感知和理解音乐,与音乐创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体态律动形式去欣赏音乐,可积极调动学生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心情感等,协调配合之下,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灵魂。
三、结束语
对于学生而言,应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可大幅改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在对体态律动教学予以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需对质的问题给予重视。在课堂教学中需围绕学生为核心,对其自由与权力给予充分重视,以体现体态律动教学的优势,并致力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晓丹. 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134.
[2]何洁莹,邓梁. 浅谈“律”与“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基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J]. 北方音乐,2018,38(13):99-100.
[3]范滢滢. 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 音乐时空,2016(08):119+118.
[4]向超. 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A]. .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C].:,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