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的声势律动妙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第7期   作者:韦丽
[导读] 音乐作为美育一部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

        韦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 545000
        摘要:音乐作为美育一部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音乐律动教学是小学生喜欢课程,将声势律动运用在小学音乐律动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爱动的特点,提高学生肢体协调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本文首先阐述了声势律动教学的特点,并探讨了小学音乐律动教学过程中的声势律动运用策略,希望可以提高小学音乐律动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律动教学;声势律动
引言:
        音乐是一种听觉意象,是一种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现实生活的艺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基础教育必修课程,通过音乐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抒发情感。声势律动不需要借助任何音乐教学器材,而是利用学生的肢体动作,让学生表现各种节奏,激发学生原始音乐动力,让学生在节奏、节拍中感受到音乐的律动,获得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音乐律动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运用声势律动的优势,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1.声势律动教学特点
        声势律动是将以身体作为乐器,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完成肢体动作的一种音乐学习方式,比如拍手、跺脚,让音乐节奏和身体建立某一种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节奏感、听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利用人体肢体的声音或者借助外部物体的身体,协调身体运动同时,感受到音乐律动节奏,从而唤醒人的原始生命意识[1]。声势律动教不需要抽象的音乐概念,高难度的演唱技巧,也不需要使用乐器,每个人可以在不同的情境,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声势。卡尔·奥尔夫创立音乐教学法后,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利用人体律动作为乐器,通过针对性的节奏训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并了解到肢体动作产生的律动,让身体肢体动作协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制打击乐器具有强烈的节奏和表现力,可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感受音乐的特点与规律,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2.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的声势律动妙用
2.1声势律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侧重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音乐律动教学环节,教师喜欢让学生跟着音乐打节拍,或者老师在现场演绎,学生跟唱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性,将音乐知识融入到声势训练过程中,在声势训练过程中,利用声势动作多样化,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音乐节奏、韵律、音符,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以《幸福拍手歌》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集合音乐作品自身欢快的情绪,用肢体动作表现快乐的情绪,并进行创编歌词[2]。在教学前,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说一说让你们感到幸福的事情?”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老师接着提问:“当你们觉得幸福的时候,你们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幸福之情呢?”学生纷纷发言,教师将歌曲引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的特点。学生听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节奏感很强的歌曲,让学生跟着节奏大声朗读歌词,感受到歌曲的律动,然后老师边放音乐,让学生跟着节奏作出相应的动作,最后完整的演唱这首歌曲。演唱完后,教师让学生坐一回小小作词家,结合自己的心情创编歌曲。学生还可以在现场进行演唱,其他同学配合演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2.2声势律动丰富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人文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侧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声势律动,不仅可以营造轻松、快乐的音乐氛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用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帮助学生感知音乐节奏。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音乐感知能力、领悟能力,设计一些具有很强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动作练习,在学习过程中,配合音乐节奏作出相应的动作[3]。以《红蜻蜓》为例,这首歌曲是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笮根据诗人三木露风的诗歌谱写。歌曲采用四分之三节拍,宫调式,全曲只有8小节,为上、下乐句构成。这首歌曲曲调优美,很容易唤醒童年的美好生活。在教学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设计拍手、拍脚、点步等动作,让学生通过动作,感受到歌曲表达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怀念,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理解音乐作品表达的情感。
2.3声势律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缺乏专注力,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声势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以《我是一个粉刷匠》为例,这首歌曲轻松、活泼、欢快,生动形象表现了粉刷匠劳动的喜悦性情。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欢快的气氛,放松心情。听完歌曲后,教师向学生提问:“粉刷匠说他有一双万能的手,他的手会干什么呢?”让学生再听一遍歌曲,感受音乐节奏。最后教师出使各种刷子,让学生拿着刷子,学生可以刷一刷墙壁,刷一刷桌子和椅子,让自己感受到作为小粉刷匠的快乐心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效率。
结束语:
         音乐作为小学美育的一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重视音乐教学,在音乐律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声势律动的特点,结合小学生自身发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率和质量,达到美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杰. 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的声势律动妙用探讨[J]. 大众文艺,2021(3):212-213.
[2]夏静. 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 陕西教育(教学),2017(12):43-43.
[3]吴媛媛. 巧用声势律动妙解小学音乐课堂旋律教学[J]. 北方音乐,2020(24):209-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