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财德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中心小学,广西南宁530043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小学生对动手操作环节充满好奇心,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科学理性思维,以自主探究科学教育。本文结合小学阶段的教育实践,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措施
在科教兴国的大方针政策下,我国中小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认知发展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新课程改革推进下,小学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主动的观察和思考,以提升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知。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保障学生的思路紧跟教师的实验步骤,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1]。例如,在开展“拱形的力量”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准备有关拱桥的照片和视频讲解,为学生创设科学小实验的情境。在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桥梁要设计成拱形?”“为什么拱形最牢固?”等,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实验过程,还能激励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教师的“拱形实验”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实验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认真的观察,并深入的思考,能够明白“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产生了外推力”这个原理。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才能让学生对科学实验有深入的理解,并成功掌握相关科学理论知识。
二、为学生选用适合的实验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多少科学知识点,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锻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领悟能力。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依照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为学生选取更加适合的科学实验形式,才能保证科学实验课堂的高效性[2]。例如,在学习“杠杆的科学”这节课程时,教师在为学生准备相关科学小实验时,要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为学生选取“游戏实验法”实验形式。“游戏实验法”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认知、观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科学实验的学习,掌握本节课程内容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跷跷板”游戏,教师坐在一端,让学生轮流坐在另一端,学生发现不能成功的将老师的跷跷板“掀起”。这时,教师坐在靠中间的位置,学生会发现很轻松的就将教师这一端“掀起”。
教师再向学生讲解其中的原理,“通过改变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三点的位置,能得到三种杠杆即:能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通过选取适合的实验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过程中,组织学生亲身感受实验过程和结果,更能让学生理解、掌握科学实验中所蕴涵的科学道理,从而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占据实验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参与实验,并且被动的观察实验过程,教师将实验结果向学生简单的传达。这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没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学生被动的浏览科学实验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成才之路奠定基础。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课堂的主体[3]。例如,在学习“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这节内容时。我们会发现自行车上用到的“机械”比较多,如果教师简单的为学生开展实验观察和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容易混淆。教师要秉持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将实验课堂交给学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各个小组的学生会对自行车的各个部件、位置进行观察实验,独立的进行思考、探索和交流,学生对自行车的各个部件会有清晰的认知,并对各个机械运转情况熟练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实验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课程改革下,提升小学实验教学课堂效果,需要积极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多媒体的动画、视频、图片等功能,能够吸引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还能够为学生详细分解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提升小学实验教学课堂效果。例如,在学习“日食和月食”这节课程时,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利用地球仪,为学生设计一个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小太空模型”,为学生讲解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但是,教师设计的“小太空模型”并不十分切合实际,学生对月亮、地球的分辨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用动画的形式为学生播放地球、月球和太阳运动过程,并向学生展示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学生对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有了更清晰、形象的认知,并对其中的原理熟练掌握。所以,多媒体辅助设备在小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更形象、直观的展示科学原理,提升学生的认知,以强化科学实验的开展效果。
结论: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开展有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和认知发展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达军. 新课改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 No.623(02):162-162.
[2]朱向红. 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讨[J]. 文理导航, 2020, 000(003):P.2-2.
[3]李英红. 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提升研究[J]. 新丝路:中旬, 2020, 000(001):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