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智群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小河镇第二小学,湖北省孝感市432900
【摘要】对于小学科学课程,其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呈现出紧密相连关系的,为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这门课程,增强学习兴趣与信心。教师可对生活化教学模式予以应用,以从生活实际出发,针对科学知识予以相应的讲解,助力于学生理解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并使之感知科学的魅力,进一步优化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为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即针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及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一门可使学生对于身边科学原理进行了解的学科,对于恰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其各项能力均处于迅猛发展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自觉摒弃满堂灌的枯燥教学方法,而予以其高效的且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科学教学活动予以开展,可促使其良好科学素养形成,并为其后续的综合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进一步促使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认知特点予以分析和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以高效且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予以教学活动设计,以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有更为形象且生动的了解。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伴随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师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中,需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从学生角度出发,予以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促使其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加深认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1]。而小学科学,作为本身便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学科,更应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更契合新课改改革要求的生活化教学,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模版,通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小学生由此产生深刻体验,使之更为直观的明白科学的含义,并自主观察、思考科学知识,在自我探究中加深科学知识理解,并籍此强化小学生以科学知识对生活中实际问题予以解决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开展生活化小学科学探究
对于小学科学课堂而言,其是为了让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有所了解和认知,并可凭借科学的手段对身边事物予以解决。基于此,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对一些生活化的探究活动予以组织,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以切实提升其科学素养[2]。比如在“声音”相关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取生活中的玻璃瓶、尺子等生活中常见的器材于课堂中引入,在瓶中装入不同量的水,并进行敲击,观察、分析声音的不同,发现当瓶中盛放水量越多时,音调越低,因其质量更大,引起振动的难度相应增加,由此引出声音振动的原理以及音调的决定因素为物体振动频率,因振动主体不同,所呈现出的音调亦有差异。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对轻松活跃课堂氛围予以营造,同时可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予以生活化课外作业布置
对于科学这门课程而言,其是面向生活的。因此,教师不应将其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需教会学生对身边科学现象进行用心观察,并经由课堂学习主动对其中的科学原理进行探究,以真正发挥学科的应用价值[3-4]。鉴于此,教师可冲破传统教学理念束缚,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并可及时发现身边科学现象。比如说在“天气与生活”内容的讲解时,可在课外为学生布置“观看天气预报,并记录当天天气的作业”,以此为引子,让学生对于这个季节内大多为什么天气,晴天还是雨天?温度怎样?等,还可以问一问学生,在四季中,春天代表性的天气是什么?夏天和冬天呢?经由这样的课外作业的布置,学生对于四季天气差异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什么样的天气对于农业最有利?什么样的天气对于运输业最方便?等等,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了解天气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又如在“无处不在的力”的学习中,教师可让学生们于课外制作一个不倒翁,以鸡蛋壳、黏土与颜料等为原材料,制作好之后于课堂上分享。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将各种个性化元素加入,以激发学生兴趣,并对不倒翁制作原理——其力量均于下方集中,而上方较轻,因此会始终保持平衡——予以复习和巩固,以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获以提升,并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引导学生于生活中探寻科学
在新课标中提出,对于小学科学,其应于实际生活中获得切实应用。小学科学为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生物、环保、化学等多个学科,但依然有知识容量不足的缺点,其更新速度相较于时代发展脚步而言,亦存在一定欠缺。这就意味着在对教学活动予以设计、组织的过程中,应适当给予恰当延伸与补充,以对学生视野进行不断的拓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5]。而需补充的教学内容,则需教师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积累、加工,最后应用于教学中。比如说在喝带气的饮料时,如可乐、雪碧等,不能大力摇晃后直接开盖,不然,饮料就会喷出来。又如,在打雷的时候,不能站立于电线杆下;在对暖壶里水垢进行清理时,可使用醋等。这些生活常识,大家都懂,然而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能明确说出的却很少。教师可引导学生善于对身边事情进行观察,并提出疑问,随后依据自己所学知识去主动探究,必要时还可求助教师和家长。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让小学科学这门课程于学生生活中融入。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好奇心重、比较活跃,教师应对此有正确的认知,并将生活化教学模式于小学科学生涯中予以应用,可以生活实践的方式对抽象的科学知识予以呈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其学习兴趣与信心,促进其在自主展开知识探索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可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杜瑞瑞.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欧士龙.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以科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内容为例[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9):61+82.
[3]李小龙.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48.
[4]袁京誉.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 000(004):104-104.
[5]赵峰.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 科幻画报, 2019, 000(002):P.12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