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陈松林
[导读] 在幼儿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种种不协调的关系,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种
        陈松林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在幼儿的交往中常常会出现种种不协调的关系,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不成熟,生活经验少,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因而适度频率和强度的攻击性行为应该说是一种特定年龄阶段的自然表现,是幼儿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一个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过高,攻击方式过于激烈的话,那就成为问题行为了。过高频率的攻击性行为不仅阻碍幼儿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还容易导致情绪障碍和人格异常。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而纵其成为习惯,还可能成为少年犯罪的隐患。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任何行为都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幼儿行为的攻击性有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的影响。并不是说父母把具体的行为遗传给了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这些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
        2.父母的育儿态度。这是促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因素。一般情况下,在倾向攻击性或对攻击性行为持容忍或放任态度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最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3.幼儿的个性特点。这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先决条件。如外倾气质的幼儿比其他气质的幼儿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自控力和坚持性差的幼儿和对人态度自私自利的幼儿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4.同伴的退缩可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伴的反攻击可减少侵犯者的攻击性行为;同伴的拒绝和忍让会使攻击者情绪受挫,容易发生更加频繁的攻击性行为。
        5.教师对幼儿的态度。这是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攻击型幼儿由于同伴关系不好而频频与教师交往,教师若拒绝或否定他们或对他们不公正,会加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过去教育者多采用压制的方式,现在似乎又走向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其发展的趋势。因为有很多人认为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富有竞争性和进取心,将来不会被欺负,在社会上“站得住脚”,有些家长还有意教孩子攻击别人。其实,这样做是把进取心和攻击性混在一起了,前者是以不伤人的办法,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手段达到目的;后者却是以别人痛苦或实行报复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
        1.创设适应环境。有心理学家认为,在实际引起攻击的行为中,环境提供的刺激很重要。

研究证明,缺少游戏材料会引起攻击性行为;玩具本身的攻击性定向(如刀、抢之类)也会导致攻击性倾向。因此,要给幼儿创设一个没有诱发攻击性行为线索的环境,如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和充足的游戏材料供幼儿选择,以减少冲突的产生;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对大众传播媒介中渲染武功和暴力的题材要加以控制,以免引起幼儿的盲目模仿。
        2.鼓励亲善行为。有研究说明,教师特别奖励幼儿的亲善行为,如分享玩具、合作等,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幼儿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行为。这就表明,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非惩罚不可,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忽视幼儿程度较轻的攻击性行为,而对他们的亲善行为大加赞赏,从而降低幼儿的攻击性。而且这种方法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不给幼儿提供“反攻击性”或“报复”的原型。如果孩子攻击了他人,成人就惩罚他,出于对成人的惧怕,可能会暂时压抑孩子的攻击行为,但多次以后就会失效,孩子一旦忍不住便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报复性攻击行为,有的还会攻击自己,造成自伤、自残或焦虑等精神疾病。因此,只奖励、不惩罚的教育方式可以避免惩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3.进行榜样示范。既然幼儿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那么同样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共享和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模式。特别是教育者本人应该起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同时教育者还要经常训练幼儿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冲突。研究表明,这样的训练对那些已养成攻击习惯的幼儿极为有效,因为长期以来幼儿行为之所以野蛮和粗暴,往往正是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有效技能。
        4.培养移情能力。移情能力是幼儿产生利他行为和亲善行为的心理基础,移情不足和缺乏同情心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有效地降低攻击性。因此,教育者除抓住实际生活中的冲突事件帮助攻击性幼儿体验受害者的情感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在假设的情景中让攻击性幼儿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进行移情换位,设身处地地体验受害者的感觉和心情,从而在同情受害者的基础上抑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5.运用间歇强化技术。间歇强化是一种间歇的(即不定期的)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分为维持行为的间歇强化和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两种。教育者应首先确定具体的矫正目标,选用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来矫正攻击性行为。具体程序是:①正确选择不相容行为,即选择一个攻击性幼儿已有的良好行为。如有打人行为的幼儿,他喜欢绘画,且绘画活动又能坚持,那么绘画就应当被选为不相容行为。②做好一切物质准备。如准备一只定时表,以精确、方便地决定何时对行为进行强化;准备绘画纸、笔,以随时增加积极行为之用;针对幼儿的实际,准备好有效的强化物(如小红花等)。③用通俗的语言把计划告诉幼儿,使幼儿明确要矫正的问题行为(如打人)和要培养的良好行为(如绘画),知道良好行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得到奖品(即有强化物)。④增加积极行为。如教育者给幼儿布置适量的绘画任务,让他知道在一定的时间完成就可得到一朵小红花,幼儿为了得到小红花就必须完成绘画任务,也就必须停止打人行为,从而通过增强积极行为,迫使幼儿减少或放弃不良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强化的次数和频率应该逐渐减少,强化时距应逐渐延长,每一阶段要有足够的时间巩固,不可增加过快。
    参考文献: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郑静  曹家正  邵慧玲著
    《幼儿心理学》高月梅  张泓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