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娟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小塘初级中学 广东 佛山 528222
摘要: 在快餐文化背景下,学生阅读资源有限,阅读兴趣不大,语文阅读素养较低,难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课外阅读题失分严重,语文课堂应如何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提升课外阅读量,从而让语文课堂更高效、更有生机和活力呢?
关键词: 新规 课外阅读 阅读模式
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快餐式阅读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想学技能就好像吃泡面一样方便,有各种速成班,看名著也有精装版。这种快餐文化模式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快”,因为要“快”,所以质量就难以保证了。这种“水过鸭背”的阅读方式对于提高阅读水平、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大家看了教育部关于阅读要求的新规定,可能就会认识到静下心来读书的重要性了。
教育部新规:全国小学生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小学要学习129篇古诗文;初中已经开始要求整本书阅读;高考卷面字数已经从原来的7000字到10000字,阅读能力要求大大提升。阅读到底有多重要,不言而喻。这就意味着:再不重视阅读,在考场上连题都做不完,每一位学生都将深受影响!
早在50多年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有结论:“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古人亦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籍是学生成长的最好营养品,而阅读则是获得知识和感悟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到爱阅读的学生比不爱阅读的学生成绩相对好些,不爱阅读的学生在学习上还经常会遇到不少的问题。正所谓:您孩子“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藏在他的气质里!
既然那么重要,阅读是不是就得到了重视呢?事实上,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相当多的学生因为学习任务重,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很低。由于学生阅读资源有限,阅读兴趣不大,语文阅读素养较低,难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课外阅读题失分严重。语文课堂也因为总是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应是有趣的课堂却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机。
如何推动课外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提升课外阅读量,从而让语文课堂更高效、更有生机和活力呢?
本文针对这一现状,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习惯阅读,分享阅读,热爱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培养兴趣
语文课上,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要抓住要点,指导自读,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通过进阶式的“阅读·越读·悦读”3R+阅读模式来带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强化阅读知识技能的“量”的积累上,促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课外阅读,从而达到“质”的飞跃,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愉悦的阅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爱上阅读。在这三级进阶式阅读过程中,紧扣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确定研究内容,通过系列化分享活动来达成目标,让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巩固知识架构,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审美鉴赏和语文素养,使文化知识得以理解、创造和传承。
![](/userUpload/1(106299).png)
3R+阅读模式模块化结构图
二、阅读指导
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后,略读、浏览、选读、精读可交替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部分精读或摘读,并做好笔记、摘抄、阅读感悟等相关资料。
(一)个性化阅读:制定个性化阅读方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并将阅读感受、阅读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如:读书笔记、手账等。
(二)现状分析:深入班级和学生个体,对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共性与个性,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科学有效的指引。
(三)学生带动: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再带动、感染身边的学生也来阅读。成立读书标兵小组,让先进成为榜样。
(四)个案激励: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读书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如:针对某个典型的学生,对比读书前与读书后的不同变化,倡导读书的意义,激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五)资料整理:利用不同的资源广泛收集整理课外阅读资料和阅读成果,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等作为阅读分享的素材。
三、推荐好书
学生的阅读视野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和狭窄,语文老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方向和阅读书籍作出指引。可参照教育部推荐初中生必读书目,可按文章体裁或题材每月定期向全班学生推荐至少两本优秀课外读物,有的放矢地要求学生去阅读,培养学生的习惯。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优秀的人对话。”阅读活动进行到一定的阶段,教师可组织举行好书推荐会活动,互相推荐好书,让更多的同学能与更多优秀的人对话,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四、提高质量
我们都知道要多阅读课外书籍,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量不是关键,阅读质量才是关键。在阅读活动中,要重视利用早读课、自习课、阅读课、周末自主学习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每天布置20分钟课外阅读任务。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还可以进行多形式的读书活动,比如:举办亲子朗诵会,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找一些家长代表朗读,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能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或者举办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班级读书节活动,营造班级读书氛围。家长孩子共读一本书,师生同读一本书,生生同读一本书。通过评比“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学生”等举措来促进学生阅读,提升阅读质量。
例如读书分享会可以这样进行:
![](/userUpload/2(53863).png)
以上做法,本人在实践过程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同学们在强化阅读知识技能的“量”的积累上,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愉悦的阅读体验,从而激发了对阅读的浓厚兴趣,由不喜欢到越来越喜欢,直至爱上阅读。因为坚持阅读,就会引发很多思考和感悟,这样就会产生分享的欲望,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就变得更积极发言,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在有效的沟通交流中,语文课堂显得生机盎然,在知识的碰撞中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同学们的阅读体验也得以升华。
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在有效阅读中得到了提升,对课外阅读题的分析理解能力也加强了。更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坚持课外阅读,拓宽了视野、训练了思维能力和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文时不再慨叹“难难难”了。
正所谓“阅读润泽心灵,造就幸福人生”。通过持续地阅读积累,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自我对照和感悟中,心灵得以净化、润泽,从而更加向善向上,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模样,收获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