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佳慧
张家港市泗港实验幼儿园
摘要: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实施,幼儿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探究性学习成了幼儿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方式,即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性活动提倡幼儿自主参与,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和态度。探究性活动应该如何开展?本文围绕探究性活动的设计与过程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探究性活动;活动设计;活动过程
幼儿探究性活动是指以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为前提,幼儿通过在周围环境中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自由探究,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经验,获得发展,从而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以及态度。然而在开展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预设与生成不协调”、“活动内容零散,缺乏内在联系”、“难以关注幼儿个别差异”、“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关注探究活动的结果甚于过程”等等问题,难以真正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文就这些问题探讨幼儿探究性活动的设计与过程。
一、主题的确立
探究性活动的开发与设计离不开教师的调查与研究。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打破原来通过集体活动传授幼儿经验与知识的旧思想,本着创新意识,结合幼儿园的园本课程,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以及已有认知水平,搜集与本次活动教育目标相契合的教育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以及有效的梳理、筛选;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活动主题的方向。
探究性活动的主题可以是教师的预设,也可以由幼儿自主确定,或是由师幼共同确定。比如,在探究活动“小蚂蚁·大世界”中,孩子们在观察小农庄的过程中,发现植物宝宝上有许多小洞洞和许多蚂蚁,便开始津津有味地观察起来,“它们的家在这片泥土里吗?”、“蚂蚁们正在搬运粮食吧!”、“它们也喜欢吃蔬菜吗?”......蚂蚁是生活中较常见的昆虫,幼儿对蚂蚁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在孩子们原有经验中,对蚂蚁的认知停留在“又小又黑”、“蚂蚁搬家会下雨”、“蚂蚁也喜欢吃好吃的”等知识层面。随着好奇心的不断递增,孩子们还想知道“蚂蚁都会去哪里玩呢?”、“蚂蚁有哪些生活习性呢?”......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相关的探索活动更加容易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与幼儿一同开展与蚂蚁有关的探索性活动。
二、通过思维导图完善主题框架
在确定主题后,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水平,结合当下的课程设置,将活动主题细化分为不同领域的子主题或具体教学内容,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大致的主题框架。针对这些细化出来的子主题,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角度以及自身多年的经验出发,对这些子主题进行价值判断:这些活动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这次探究性活动的开展对幼儿的能力有哪方面的提升?在设计活动主题内容时,不断丰富和细化活动方案,优化教学过程,为更好地挖掘探究活动中的价值奠定基础。
同时,探究活动的过程也是预设和生成结合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中为生成部分留有一定空间。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孩子们有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探索的欲望也愈发强烈,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如在“小蚂蚁·大世界”的探究活动中,因为梅雨季节的原因,每天都在下雨,孩子们就开始猜测“下雨的时候蚂蚁们都会干什么呢?”、“它们会不会被淹死?”、“我们还能看见小蚂蚁吗?”......教师就可以在下雨时带着孩子们穿上雨衣,带上放大镜,一起去幼儿园中找一找。
三、探究性活动的过程
幼儿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发现问题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地接触各种事物,在接触各类事物中对某些事物会产生兴趣,并欲求探索其奥秘。蚂蚁这类昆虫永远是孩子们都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在观察的时候总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蚂蚁·大世界”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蚂蚁在植物上咬了许多洞,于是就提出了“蚂蚁只喜欢吃植物吗?它还喜欢吃什么?”的问题,并开始自己探索如何能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的方法。发现问题是幼儿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同时也是支持幼儿能够进行深入探索的动机,所以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
2.解决问题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对于幼儿的教师,说教的作用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什么实际的意义,在活动中只有引导幼儿通过实践,亲自动手去试一试,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在探究性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要适时、适度,不要越俎代庖,教师要引导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机会、空间以及时间;同时,教师的指导还应该是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行为,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不去告诉他们怎么做,只有当幼儿的探究遇到他们自己现有的经验和能力无法解决的时候才提供必要的引导。
3.交流分享
组织有效的交流分享活动是教师观察指导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或是收获,在这过程中,幼儿需要通过组织自己的语言,将活动过程表达出来,并加以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梳理自己的想法,这有利于幼儿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都拿出来分享,引导幼儿学会正确面对,并从中吸取教训与经验。
4.总结评价
活动后教师需要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同时还需要自我反思,如本次活动的指导是否有效?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使其能力得到了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在多方面的思考中完善探究性活动,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身心发展规律与生活化、游戏化学习的特点,将探究性活动与生活相结合,与游戏相结合,将幼儿难以理解的知识与熟悉的情境相联系,同时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幼儿在不断积极思考、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发展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