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平碉楼建筑特色,优化幼儿园建构游戏内容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黄雪莹
[导读] 游戏是幼儿成长、学习、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中

        黄雪莹
        开平市三埠祥龙幼儿园
        
        【摘要】
        游戏是幼儿成长、学习、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中,建构游戏更是得到3-6岁幼儿不同程度的喜欢。建构游戏内容本土化既充分发挥开平本地特有的教育资源,同时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以开平祥龙幼儿园为例,从建构游戏本土化开展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待改进的地方:活动内容单一,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不高;本土资源运用未充分,流于表面;幼儿的能力未能得到提升等。因此,建议根据开平碉楼建筑特色,挖掘开平本土资源再利用,大胆地、合理地优化幼儿园建构游戏内容,使本土资源真正融入到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活动中,从而促进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建构游戏; 开平碉楼建筑特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从幼儿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幼儿游戏的资源,有效地挑选和利用当地的特有资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幼儿园建构游戏内容本土化,指的是幼儿园建构游戏投入的材料、游戏的方式、游戏的内容要与当地社会和自然特有的资源息息相关,让游戏更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
        开平是著名的侨乡,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其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风格独树一帜,集居住、防卫于一体,是多层塔楼式的特色民居。
        我园坐落于开平市区,可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幼儿园建构活动区创设中,基于开平碉楼的建筑特色,让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工具创造新的建构模式。
        一、环境育人,凸显文化内涵
        校园环境不仅只是外显的环境布置,更主要是在外显形式下体现课程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注重幼儿园独有的文化和价值导向,形成幼儿园独有的办学特色。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怎样的环境,就得怎样的印象。[[[] 柯小卫.陈鹤琴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我园在建构活动区的环境创设中,首先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富有本土特色的游戏环境。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分析、总结、整理,更深入地了解开平碉楼的建筑特色,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及相关信息,使之成为活动区环境创设的来源和素材。如碉楼外部千姿百态、富有异国风情的顶部;内部保存完整的中西式家具和日常用品;碉楼与传统村落、竹林、稻田连成一体,形成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想的完美结合的人居环境等,都交汇着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与交融。这些开平特有的本土教育资源,就需要教师认真琢磨,去繁化简,敢于创新,吸取其中幼儿感兴趣的部分,并与幼儿的实际活动关联起来,创造出更适合幼儿的建构区游戏环境。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内容的建构活动的需要作出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幼儿的学习服务,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影像、图片帮助幼儿了解碉楼的功能、结构和背后的故事,创造能调动幼儿看、听、摸、闻等多感官体验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并为后续的建构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创设富有开平碉楼特色的建构环境,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本身,满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直接感知而获取知识经验的需要。
        二、材料本土化,体现地方特色
        游戏材料就是一位隐形的老师,是启发幼儿感知世界、主动学习的物质基础。因此,提供丰富、适宜的本土化游戏材料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关键。建构游戏与本土材料的充分融合,更能增强游戏体验的代入感与真实性。
        1、基于碉楼资源,投放相应的本土建构材料。
        建构材料要结合教育目标与内容进行投放,目的就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获得各种感官的刺激及知识经验。如:一千八百多座开平碉楼按建筑材料来分类,就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因此,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水、泥、砖头、石头等材料,幼儿在运用不同材料进行堆砌、搭建时,就会发现不同的材料就要用不同的搭建方法才能保证碉楼的稳固,而且不同材料的稳固性也不同。以上知识经验都是幼儿在不断与材料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
        2、随着对碉楼认知水平的提高,及时调整补充本土材料。
        材料是与游戏紧密相连的,幼儿在不同时期的游戏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经验,建构不同的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对碉楼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调整与补充本土材料,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幼儿对碉楼最初的认知从碉楼的外部形状开始;接着是对局部细节的观察,如各种风格的塔楼顶、雕花的门窗、粗实的铁栅、独特的“燕子窝”等;再是对碉楼内部结构,以及家具摆设的探究;最后是对碉楼周边的村落、稻田、竹林的认识等。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配合季节变化或传统节日习俗,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逐步地分层次投放稻草、竹子、竹制品、农产品、石头、木块、纸箱、绳子等不同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建构游戏的需要。
        3、探索本土建构材料的多种玩法。
        在搭建的过程中,鼓励幼儿自由结伴,小组讨论并商定游戏规则,共同设计碉楼的造型和搭建方法等。幼儿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教师提供的半成品游戏材料,自行探索、完成个性十足、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可适时引导幼儿在完成原定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材料大胆创作变型,建构出独一无二的碉楼。
        4、适时适地介入引导。


        每提供一种新的本土建构材料,教师都应细心观察,及时引导。如幼儿首次接触麻绳,兴趣非常浓厚,但大部分幼儿并不知道怎样对麻绳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教师要适时地介入引导幼儿先仔细观察材料的形态与特点,再大胆猜想、讨论在建构的过程可能发挥的作用,最后,幼儿就会在不断的尝试操作中,体验探索、创造的乐趣。通过游戏,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较高程度地发挥,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资源整合,优化建构内容
1、说碉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这就充分说明幼儿的语言发展与他们社会经验的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园充分利用侨乡本土资源,开展“说碉楼”活动,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增强同伴之间的交流与语言表达能力。
        “碉楼是旧旧的。”“碉楼上有枪孔。”“碉楼可以防盗。”
“每一座碉楼都是不一样的,楼顶有的是平的,有的是半圆的,有的是尖的。”“碉楼上的燕子窝,真的是小燕子的家吗?”“碉楼的墙都是直直的。”“碉楼的铁门、铁窗好坚固呀,有什么用呢?”“碉楼是我们开平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在图片、影视、图书等营造的碉楼环境中,孩子们总是喜欢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他们的所见所得。这时教师既要做好一个倾听者,给予孩子们宽松表达自己的条件,同时也要做好一个引导者,指引孩子们多看、多听、多想,并学习组织语言大胆表达。
2、画碉楼
    前期的生活、认知经验是孩子们艺术创造的源泉,他们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巩固,就越能培养丰富的创造力。如在“画碉楼”这一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上电脑、到现场、博物馆去搜集资料、图片、照片,互相交流信息。还通过欣赏古罗马建筑、欧洲城堡建筑、中式建筑,了解各自的特点与结构,再进行美丽碉楼设计创作活动。最后孩子们呈现出来的作品不拘一格,既具备碉楼本来中西合璧的风格,又融入了不少现代化的设计。以“画碉楼”活动为引,充分挖掘和利用独特、有价值的本土资源,融入幼儿的课程,促进其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提高,扩大幼儿学习的空间。
3、搭碉楼
        有了前期“说碉楼”“画碉楼”的认知经验的积累,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对搭碉楼的兴趣与意愿。教师投入丰富的可操作的乡土材料,如石块、木块、砖头、瓦片、树枝、竹子等。教师适时适地介入引导和帮助,鼓励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或独自创作。充分利用园内大面积可供孩子嬉戏和活动的草地,引导幼儿顺应地势起伏变化,因地制宜地按设计图运用堆砌、垒高、镂空、围合等技能搭建出碉楼村落群。除了碉楼外,孩子们还把收集到各种自然材料,如各种树枝、枯树根,落叶、狗尾草、泥块等投入创作中,打造他们心目中的碉楼与村落环境。
        通过多种材料、多种场境、不同主题的搭建实操,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建筑与周边环境完美结合的理解。孩子们的作品可能简单粗拙,但蕴含着他们无拘无束的创造欲望以及艺术表现的自信。我们也常常在这些笨拙可掬的艺术创作中,发现了独属于孩童时期天马行空的神韵。
        四、现场实践,培养爱乡之情
        怎样把“家乡”“爱家乡”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幼儿容易理解的具象呢?《指南》里有明确的说明:“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在充分理解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贴近幼儿生活的本土教育资源,让他们全方位领略家乡的美好,包括家乡的习俗、建筑、景点、特产等,从而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组织幼儿一起外出游“马降龙”“立园”“自力村”等碉楼村落,在参观欣赏过程中,教师深入简出地介绍碉楼的名称,历史、故事、建筑特色等,结合幼儿的所见所闻,及时地加以引导。通过实地互动,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发现:“碉楼的墙壁上有裂痕。”“碉楼会倒吗?”“铁门铁窗都生锈了。”“我们可以为碉楼做些什么呢?”“我可以保护碉楼吗?”孩子们在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发现探索中,不仅萌发了爱家乡的情感,还激发了保护碉楼的欲望。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是亲身体验活动带来的意外收获。
        参观结束后,以“家乡的碉楼”为题,组织孩子们将看到的、最感兴趣的事物画下来或用手工表现出来。每一件简单、稚气、可爱的作品都倾注着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还通过“我们长大后的碉楼”的活动,引导幼儿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为未来的碉楼设计保护方案,完成作品后,鼓励他们向老师、同伴描述自己设计的蓝图,尽情地诉说对碉楼未来的美好憧憬。
        总之,游戏的素材时时处处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胆地、合理地利用开平碉楼建筑特色,和孩子们一起发现它、欣赏它。深度挖掘开平本土资源再利用,并融入到幼儿园的建构游戏中,提高幼儿对周边事物观察的兴趣,激发求知的主动性。通过游戏,让幼儿主动、大胆地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让幼儿真正成为建构游戏中的主导者。
 
文献参考: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2]柯小卫.陈鹤琴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4]陈芳.幼儿园游戏材料本土化探索——以福州市花巷幼儿园为例[J].新课程(上).2015.02: 27-29.
        [5]周丽梅.用本土化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创造力[DB/OL].新浪博客:中国教育报学前教育,2012-03-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