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自主建构学习”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胡菊容
[导读] 初中物理主要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和研究,

        胡菊容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九中学
        摘要:初中物理主要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和研究,其中包含声、光、热、力、电等知识。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复杂,繁琐,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验问题、归纳总结问题,才能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象生动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探索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初中物理的好习惯。基于此,以下对初中物理“自主建构学习”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建构学习;培养策略
引言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讲桌”与“课桌”的关系,看似距离很近,实则隔着一条永远跨不过去的鸿沟。这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家长和教师则认为自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成立的,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因为物理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一、创造教学情境,培养自主学习
        初中物理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初中物理知识。这样可以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学生自我约束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把握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现象,创造相应现象形成的物理条件,让学生自主地根据物理现象来解释这种现象的规律、特点,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物理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猜测、问题,之后通过教材上的物理理论知识论证,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例如,在物理八年级“物体的颜色”这一节里,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学习光现象中的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初中物理教师在这一节里要把物理现象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择在条件比较好的大晴天,带领学生向天空中喷射水柱,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彩虹有几种颜色,这些颜色怎么分布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颜色。让大家带着问题看一下接下来的实验情境,对着三棱镜的一面射出一道光,让学生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有几种颜色,颜色的分布情况,让学生和前面的现象进行比较。在这里,初中教师通过还原生活情境中的物理现象,加深了学生对本章物理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用本章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学生在这种趣味性极强的环境中自主地思考讨论这些现象发生的原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合作探究进行自主建构学习
        合作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按照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探究兴趣去进行自主学习。针对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一直跟着教师思路学习知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物理潜力,使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习他人优秀的物理思想与解题方法,取长补短,促使学生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提升。

例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电流”这一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将电流比作水流,并在多媒体上出示不同的电路图,让学生将其想象成一个水渠,电流像水流一样按照不用的线路分支流动,水流量即电流的大小,会因水渠的分路而产生变化。如此一来,学生对“电流”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通常用带有刻度的容器去测量水量,那么电流的大小我们该如何测量呢”,从而引出电流表这一测量工具,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提供电流表的图片与操作视频,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对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于“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这一课题,教师完全可以设置为课堂探究性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借助水流的概念去类比以便理解电流,如“串联电路好比是一条循环的水渠,一定量的水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发生流量变化吗?而并联电路好比是一条水渠在某一点处产生了分支,那么水流在经过分支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汇总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串、并联电流的变化有了形象的理解。随后,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并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检验。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记录数据、设计电路图、分析数据等任务,充分调动了主动性。
三、带领学生操作物理实验
        实验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价值。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带领学生进行操作实验,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提供给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将自身演示教学和学生操作学习有效地融合起来,并在学生自主操作的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指导。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主操作“观察蜡烛在凸透镜中的像”的实验,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支架、蜡烛自主完成各项实验步骤,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物距、像距、像的关系”等规律。再如,在教学《测量物质的密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利用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利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并计算石块的密度。
结束语
        初中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注意学生的物理基础情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挥物理理论和实验的学科特点,不断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把自主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物理的习惯,教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都会有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晓东.初中物理“自主建构学习”的培养策略[J].物理教师,2020,41(03):47-49.
[2]周颖.浅谈初中物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9(21):173.
[3]李家程.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02):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