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张家港市泗港实验幼儿园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幼儿教育极具指导意义,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科学教育也相应成为热门,那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本文从活动内容的选取、操作材料的选取以及探究各环节阐述如何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联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对幼儿探究能力的提升进行研究,促进幼儿的科学学习乃至日后的学习发展。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中班幼儿;科学探究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并提出了很多改变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思想,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其一,也是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它打破旧社会死读书的方法,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成为的主宰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3-6岁儿童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强调了科学学习对于儿童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不仅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注重激发幼儿探究欲望,习得相关探究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文基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为理论基础,对如何提高中班幼儿探究能力进行研究探讨。
一、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来源
科学活动是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陶行知提倡活教育理论,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现阶段的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从生活、周围现象和事物为题材,选取幼儿感兴趣的题材深入探究。中班孩子天性好奇,对大自然及其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的内在兴趣和需要就成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最大动力。
(一)关注幼儿兴趣,注重科学活动的趣味性
兴趣是驱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在兴趣的影响下成为主动学习的个体。从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孩子们能真正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感受,积极地学习和探索,感知这神奇的世界,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如小农庄种植物的选取,提前与幼儿商讨投票选出大蒜味种植对象,根据兴趣去观察该植物的生长状况,延伸相关课程活动,在散步、谈话活动等环节他们也更愿意去发现和观察,进而探讨大蒜的成长状况和特点。但是感兴趣的对象也要进行挑选,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对象要及时规避。
(二)体现生活原则,科学活动融入生活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倡活教育,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所应用。生活为科学活动提供了素材,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感受生活、探索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奥秘。比如中班科学活动《水和油》,活动目标有认识到水和油互不相溶,这正是该年龄阶段适宜掌握的关键经验。水、油都是生活常见的物体,幼儿通过尝试和探索会发现油和水的不相溶特征,并创设情境,结合生活经验,探索如何让两者相溶,进而延伸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
开展科学活动最重要的一点是符合中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幼儿各年龄阶段发展特点不同,中班幼儿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并能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能摆脱外在特征的束缚,认识到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探究性学习是在动手动脑、亲身实践的活动中感知和体验科学现象,幼儿的思维始于动作,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动手操作,才能让孩子有更深的概念和认识。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
二、科学探究活动操作材料的选择
“教学做合一”理念中做是核心,做的前提需要工具,实验需要材料的支撑,为此要提供适宜的科学操作材料去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从多元性、层次性的角度选取适宜中班幼儿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材料。
操作材料要多元性。在有限的空间中提供材料,要求该材料一物多用、一物多玩,并且可以尽量提供一些低结构、使用率高的材料,或者是一些科学制作的半成品,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探究能力。比如建构活动中,可以提供生活中用过的瓶瓶罐罐,供幼儿挑选搭建。纸杯的运用率也极高,可以用于光和影的活动、声音的传播,甚至可以直接作为建构区的搭建材料。
操作材料要具有层次性。操作材料的选取要根据幼儿的发展规律提供,幼儿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连续型的特征。伴随孩子们慢慢地成长,要及时的更换难度大一点的材料,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的发展处在持续增长的情况,调动幼儿的探究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对于科学,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习品质的提高。科学探究技能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必备技能,也是幼儿探求其他知识理解周围世界所必须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幼儿应学习探究过程的各环节,学会记录游戏故事,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面对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要鼓励幼儿多提出问题,同时对幼儿的问题有所回应,当他得到回答和肯定时,会更愿意表达想法,增加求知欲。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们时常会遇到感兴趣的事物向同伴或者老师提出疑问,要鼓励和表扬其行为,并与幼儿共同寻找答案。
(二)开动脑筋,动手操作
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的假设,通过实际观察,动手动脑,尝试以操作的形式验证自己的假设,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只有通过其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才能够直观体会到科学知识。比如生活中静电现象,教师直观讲述静电的原理,幼儿并不能理解,通过孩子的自身操作,理解产生静电的途径,产生静电的材料质地有限制,来发现静电的存在。
(三)获取发现,记录故事
记录是科学探究的必要环节。《指南》提出4-5岁幼儿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鼓励和引导幼儿做简单的记录,提倡幼儿学会记录游戏故事。记录会让孩子带着目的去观察,更投入到观察中去,并且记录能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科学区,放置纸和笔,让孩子记录自己做实验的过程,用简单的绘画表现游戏故事,将每次游戏故事收集、展示,幼儿的操作可能会产生误差,游戏故事的呈现可让其他幼儿在探究相同实验是的记录进行比较,若有偏差,可以让幼儿寻找其原因,提升幼儿的探究意识。
(四)分享交流,成果展示
交流和分享是幼儿共同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与同伴交流探究结果,一方面是分享,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可以帮助幼儿回忆实验过程,梳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通过交流这种方式,能验证自己记录是否正确,使得探究行为更加深入准确。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言语表达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教育改革的理论支撑,“教学做合一”思想可以促进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教、学、做相结合,把“做”落到实处,真正的科学教育价值在于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提供合理恰当的指导,每个孩子都有伟大的科学梦,为他们提供飞翔的翅膀,感受科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