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有序思维渗透与培养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唐雪林
[导读] 数学思维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雪林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中盛小学
        摘要:数学思维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始阶段,思维结构相对较为单一,而且缺乏必要的有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时也时常无序。基于此,作为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来指导小学生改进自身的思维方式,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本文以有序思维培养为主的低年级教学案例,探讨几种有效的教学渗透与培养措施,提升低年级数学教学实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低年级;有序思维;渗透

        引言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年龄小,好奇心重,头脑里的思维活动杂、乱、野,是无序的。听到人们谈论什么,他们就想要知道什么,喜爱盘根究底;看到什么新鲜事物,喜爱毫无头绪地猜想。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可以发现小学生面对问题的解答,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表现为看到哪里想到哪里,无一定的思维程序,突出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即在思维过程中往往不做任何逻辑推理而是利用想象和类比直接从前提跳到结论,主观随意地为问题作答案,这个思维上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是他们思维活动中的弱点。
一、 通过观察、比较来达到体现有序的目的
观察是形成思维的先决条件,作为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当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指导学生展开有序地观察、比较,通过此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感性材料的积累,进而为之后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较好的认知基础。但是,就目前而言,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图之中的物体数量相对较多,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隐蔽而且分散的,作为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在观察有序性上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由大略至细致、由宏观至微观,并且逐步养成由左及右、由上及下的观察习惯【1】。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教材中的《时、分、秒》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新年倒计时的视频,并让学生说说新年倒计时表达了什么,经过学生之间的短暂交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秒是计量时间很短的单位,让学生讨论一下关于生活中秒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对秒有一定的认识。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秒针走动过程,并让学生观察秒针走动一圈一共用了多少秒?而秒针走了一圈,分针又走了几个小格?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感悟一分钟,并用多媒体播放钟表的滴答声,使学生对分秒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设置这样的课堂互动环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而学生与教师的良好互动,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分、秒》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的钟表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这部分知识,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最适合进行关联性数学知识的学习,总是能较好的体现出实际的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形成这种固定的数学思维,从而更好的提升实际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二、 通过梳理表达来展开有序思维的培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对于数学语言本身对于学生自身思维活动的促进与推动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首先,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有充分的耐心,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尽可能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并且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以及指导,帮助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有序性要展开针对性训练,逐步的让学生掌握“首先……其次……再次……”的思维逻辑,让学生掌握慢节奏的思维逻辑,之后再通过“半扶半放”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思路的梳理和表达能力,进而达到扎实有效提升数学语言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教材中的课程《角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猜一猜”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场景:将五角星的5个角、三角形的3个角、长方形的4个角露出来,其他部分掩盖住,让学生对猜一猜都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引出“角”的概念。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角有什么特征,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引导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感受到角的大小,并尝试通过角的比较来判断角的大小,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尺子来学会画角。通过这样的课堂设置,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展开数学知识学习,同时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总结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这种学生通过梳理表达的方式起来进行知识内容整理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能自动整理出一个完整的逻辑顺序,按照实际的顺序情况进行内容的学习,从而提升实际的思考效果。
三、 通过操作探究来达到经历有序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更加的直观、生动而且富有趣味,与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情况也较为契合,由此,目前其已经成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获取以及技能形成的重要渠道。动作是儿童思维的最初形式,但是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会导致很多动手操作在效率上受到巨大影响【3】。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探究操作过程引起足够的关注,从顺序先后、细节以及流畅度等方面针对学生的状况展开必要的了解与干预。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以操作探究整体有序性提升作为着力点,合理分解操作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建立清晰、正确的概念,最终达到建立有序思维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教材课程《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七巧板,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拼接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中,会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同时学生在制作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也会更加主动地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整个学习过程充滿了愉悦的氛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态度,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知识。总体来说,实际操作是最能体现出有序性的内容,主要是因为有序性将会最大限度的约束实际的操作,如果不按照正常的顺序来完成,或者是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完成,那么平行四边形的拼接也就难以实现。
        另外,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借助一些教学实物或者教具进行展示,教师在展示实物或教具时,引导学生有效观察教师对实物或教具的一些摆放、移动、重组等多种操作,必要时让学生也一起参与操作实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当中数学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学生自身能否形成有序思维,教师在其中能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为学生有序思维的渗透以及培养提供必要的情境以及机会,为学生自身有序性思维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实际联系过程当中,作为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挖掘题目的有序性,积极引导学生以有序思维来解决问题,将思考、操作以及表达进行充分的结合,力求能够从根本上来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有序性思维培养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1]卢丽萍.培养有序思考能力积累思维活动经验[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9).
[2]郑大明.学生仅有“从头到尾的思考”是不够的:关于数学有序思考的补正[J].教育科学论坛,2016(2).
[3]张艳.有序思考,绽放异样精彩,“趣”而“趋”,回归数学本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
[4]李秀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学周刊,20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