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汤洪云
[导读] 数学练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数学练习能增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汤洪云
        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
        摘要:数学练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数学练习能增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练习内容的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循序渐进,强调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形式上要匠心独具,彰显练习设计的多样化,练习设计应以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本,根植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练习设计  核心素养  优化
        数学练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数学练习能增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若教师在教学中仍一味的“墨守成规”,以单一、封闭的“题海术” 进行训练,或一味的“拿来主义”势必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何让数学练习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让我们的数学练习设计更具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循序渐进——强调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循序渐进的设计层次性的数学练习,不仅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发展规律,同时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尊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的育人原则。
1.基础练习凸显数学本质
        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是直指数学本质的学习,追本溯源明白知识的本质是什么?数学基础练习的设计就是要表现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规律、特征、算理……展示学生的数学思维,方能促进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教师设计的如下一道基础练习:
        一包医用口罩15元,妈妈买了12包这样的医用口罩,一共用去多少元?

        计算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算的道理。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为什么列竖式时‘30’和‘15’不能对齐?”是存在困难的,因此本题练习设计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出发,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为学生的多元思考提供了基石,算理的呈现上有利用生活经验“先买2包,再买10包,相加算总价”或“先看成12包,每包10元与12包每包5元,再求总价”;有利用图形来形象化的,学生在此的启发下有的还想到了“点子图” ……多元化的思考让学生真正明白“30”表示30个一。“15”表示15个十,所以二者不能对齐,明白了计算的本质:相同的计算单位才能相加的道理。
        凸显数学本质的基础练习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2.提升练习统整知识结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考虑到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在编排上常常把同一知识体系的相关知识分散到不同的学段,零散的知识分布不利于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课程统整意识,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提升性练习,突破学段的禁锢,统整知识结构。
如:在教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后,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提升练习:
1.下列问题能用25×12解决的是(   )
    A.武术兴趣小组有男生25人,女生12人,武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B.学校会操方阵,每排25人,有12排,每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C.小红每月存25元,一年一共存了多少元?
    D.学校报名跳高和跳远的一共25人,既报跳高又报跳远的有12人,只报跳高或跳远的一共多少人?
    2.小明计算出25×12的结果为361,小红认为不对,以下理由成立的是(  )
         A. 5×2的所得结果的个位为0,不可能为1。
         B.25估成30,乘12的结果为360,不可能为361。
         C.25乘10加25乘2结果为300。
         D.360是12的30倍,所以25×12的结果比361小。
         第一道练习题的设计旨在辨析中统整四则运算的意义,第二题在结果是否为“361”的说理上,沟通起了四则运算之间的相互联系,建构起四则运算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内化新知中实现对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让知识回归原点的本真所在,让知识的学习从单一走向统整。
3.开放练习深化数学思考
        开放式练习犹如思维的体操,它以“条件开放”“结论不唯一”“解题策略多样”等形式,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孩子对数学需求,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以“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开放练习为例,在教学“相遇问题”后教师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请根据给出的信息进行问题的设计并解答
A.环形操场的周长为400米
B.甲每分钟跑120米
C.乙每分钟跑80米
     学生可以从“方向”入手,把问题着眼于“同向”或“相背”而行;从“时间”入手把问题着眼于“同时”或“某人先行”;或同时着眼于“方向”和“时间”。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都能积极的参与探索,体验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通过不同问题的展示,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提升、数学的思考在不断深入中完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释放潜能,走向创新。
        二、匠心独具——彰显练习的多样化
        丰富练习的类型,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不断领略数学习题魅力的同时提升学科素养,让习题成为学生了解生活的载体,让习题成为师生有效沟通的途径。
1.图文对话乐中练
        相对于抽象的文字,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对具体的图片、情境对话、图表……更感兴趣。图文并茂的练习更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乐中练,练中乐。
         如学习了折扣的知识,教师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练习
         王老师看中了一件标价为398元的衣服,这件衣服在A、B、C三个商场中的优惠情况如下:(王老师有C商场的贵宾卡)



         
         
         

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怎么选择?
         
         这样的呈现方式突出了重要信息,以简洁、明了的方式避免了无关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对话的方式给予信息,让学生感觉更亲切,更乐于去参与问题的解决。
2.实践操作动中练
         练习的设计并不止于书面,客观世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大舞台,结合所学设计一些有趣的实践操作练习,让学生在感知现实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师设计了实践练习活动——青青蒜苗 折线画成长。
         要求:将蒜头种于水或土中,以三周为时长,用折线统计图记录它的生长情况,每天记录一次;结合折线统计的趋势及数据,分析蒜苗的生长规律;写写此次实践活动你最大的感受?又如: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让学生动手做一个钟面,学了“体积”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测算土豆的体积……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起来,从书本走进生活,在体验与探索中感受分析、解决问题的快乐,体会数学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3.自编自创玩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若能把练习设计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必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笔算》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计算中我们可能会出现那些错误?请你以此为依据设计题目,并附上设计理由。又如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给出几个分数,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说一段话……
        自编自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放飞,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开发潜能,不断提升自我。
        有效的练习设计应以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本,根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与借鉴、探索与实践,有效练习设计的路上我们思索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江金梅. 浅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D]. 教育教学论坛, 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