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张宗福
[导读] 高中物理力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弹力、重力、摩擦力以及力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张宗福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
        摘要:高中物理力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弹力、重力、摩擦力以及力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同时力学还涉及了物体运动、速度等相关概念的学习。因此,物理力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相比较其他知识点学起来会更加困难,对力学的学习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情况。在学习物理力学这一部分中,虽然力学知识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只要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基础知识部分的理解与认识,就能在日后力学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探索。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生活情境;融入;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生活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是促进提升物理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将物理力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元素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力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对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十分有效。
1生活化教学含义
        高中物理教学的力学核心概念生活化是指,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还原于现实生活的场景当中。从现实场景出发,剖析物理学知识的要点。将抽象的力学概念和公式形象化,并且在阐述知识原本含义的同时,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场景实践当中。以这种方式改变力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形象生动的阐述力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力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以及好奇心。让学生将力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学习场景当中,自主运用所学的力学概念进行探究式学习,并且让学生对于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
2学生在物理力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初、高中物理力学学习内容的差异
        高中的物理教材和初中的相比,初中物理课本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简单直接,文章表达的思想可以跟实际的生活连接起来,有很多的理论可以用日常中的例子列举出来,将高中和初中的课本进行对比,是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初中物理对题目计算的内容比较少,一般只需要定性分析,在实验方面是团体活动,很有趣,也很生动,并且得出的结论与理论是相符的,没有大的偏差。
        2.2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涉及的问题比较简单,表达的现象更直观,比较生动具体,容易理解,篇幅比较少,概念类和公式比较少,内容容易记。考试的题型比较简单,绕的弯比较少,容易计算。在学习的方法上也比较简单,习惯背诵公式,在题目中套入公式直接计算就可以,用到的推理论证方法比较少,习惯用简单的计算解决问题,不习惯于独立的思考。大多数的题目可以通过公式将数据代入就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并不用分析其中的理论[2]。
        2.3对所学知识了解不透彻
        高中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用的最常用的方法是死记硬背:清楚基本的概念,熟悉物体的基本规律,掌握基本方法。学生没有目的地去背诵掌握,基本的概念不能做到透彻理解,对于课堂所讲的理论知识掌握也不完全,盲目地去刷同一类型的题目。这样一来,学生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死记硬背和练习题目上,扼杀了对物理知识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还会存在侥幸心理。
3高中物理力学教学融入生活情境的有效策略
        3.1利用生活情境进行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阶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起着提升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将生活情境教学方法与课程导入环节相结合,是促进发展物理力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例如:在高中物理《物体的平衡》的教学中,其中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以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导入阶段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方式,结合生活中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物品总结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以及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进行分析。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下进入本课的学习中,从而促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利用生活情境进行课程导入环节,要加强注重以学生实际生活背景为基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中心,帮助学生深度体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因此,加强利用生活情境为学生展开课程导入教学工作,是促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物理力学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3]。
        3.2将生活实例巧妙应用于物理教学
        将生活的实际例子运用于物理教学当中,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力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力学概念。例如,教师在阐述摩擦力这一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摩擦力的实验,从而亲身体会摩擦力对于自身的影响。在实际生活当中,关于物理力学的现实事例屡见不鲜。但是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当中,并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梳理,因此难以从生活实践当中,提取出与物理力学相关的力学概念。但是,如果倡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留心观察相关事例,就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许多与物理力学有关的知识素材。而这些素材,可以在无形中促进学生对于力学概念的理解。
        3.3模仿生活现象,开展力学实验
        实验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开展力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认识物理现象、性质和规律,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思考、探究、操作等能力也会得到有效锻炼,有利于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形成。实践中将生活化情境融入到力学实验操作中,让学生对生活现象蕴含的力学知识与原理进行深入探究,既能够深化学生力学知识理解,又能够强化学生实践体验,深刻感受到力学学习趣味性。以“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对扔硬币、扔纸片等生活现象进行模仿,并将之融入到力学实验当中,让学生通过扔硬币下落、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物体下落快慢等操作,了解到从运动轨迹来看,落体运动都是沿直线下落,并且不同物体在下落过程中重地物体下落速度更快,而相同物体空气阻力也会影响物体下落运动,通过实验操作学生更好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并且学生动手、思考、观察等能力也得到极大锻炼[4]。
        3.4建立多元化的力学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传统物理教学的评价,只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找出自身在物理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那些并不善于考试的学生而言,单一的评价方式显然并不是公平。考试分数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生活化的高中物理力学教学应当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为基础,在对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不应当仅仅以及考试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对于知识的总体理解,以及在小组探讨当中发挥的作用,都应当被纳入学生物理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当中。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才能够找到每个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效改进[5]。
结束语
        由于物理学科涉及很多知识内容都与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关系,也为物理力学教学引入生活情境提供有力支持,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有趣现象或案例,激发学生物理力学学习兴趣,在熟悉生活场景下学生思维也会得到充分激发,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相应物理力学教学目标也能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王恒.关于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探索[J]科技资讯,2020,18(32):106-107+110.
[2]王恒.关于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探索[J]科技资讯,2020,18(32):106-107+110
[3]陈文.高中力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9,(8):25.
[4]汪定祥.关于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生活化的分析[J].神州,2017,(36):177.
[5]李春红.刍议高中物理力学生活化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6,(32):79-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