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巧用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吴松
[导读]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符合实际需求,
        吴松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符合实际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问题意识的培养使课堂气氛活跃、效率得以提升。教师要深入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善于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物理潜能。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巧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物理是高中理科学习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在高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伪懂”的局面,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让学生深入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合理设置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在高中物理科目教学中,要求学生将问题当作线索,去寻找解决的方法[1]。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基于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及高中生心理情况,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当遵循诱导启发原则。即创设可以诱导启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课,在对该节知识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播放一段视频,内容是汽车转弯的时候翻车了。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
        (1)视频中的汽车驾驶员在转弯时发生了翻车事故,车毁人亡。现在大家思考一下,在驾驶车辆时,如何转弯才是安全的?
        (2)汽车转弯做的是什么运动?
        (3)结合牛顿运动定律能够知道物体实际受力情况,并决定它的运动,那么汽车在转弯过程中都受到了哪些力?
        (4)汽车要想安全稳定地完成转弯,对它的运动以及受力情况有什么要求?
        (5)同学们能不能给出加强汽车转弯安全性的合理建议呢?
2创设物理问题教学有效情境
        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需要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构建基于师生互动和学思一体的课堂有利于营造趣味性的物理教学氛围。高中物理教学主体是高中学生,他们处于思维深入培养的关键时期,结合学生的物理水平和生活体验设计有利于呈现物理现象和发展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整合教学资源到物理课堂中要灵活调整和设置问题情境,围绕高中生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和学科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学定教是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教师要把握物理教学规律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2]。
        例如,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知识点,结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巧设问题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实际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结合实际体验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感受物理理想条件和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表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推导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明白力和运动紧密相关的特征,提高学习效率。
3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教学形式是比较适合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创新型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结合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学习与研究。

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可以有效促进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是具有综合性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即可运用此教学方案。首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的条件、掌握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等作为问题教学情境的基本内容,继而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利用演示实验分析问题,从而总结出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进而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重力加速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注重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分组问题,以科学、合理的分组作为基础条件,帮助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可以参与进入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以参与者身份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达到强化师生互动的效果。因此,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探究问题,是促进问题教学法运用效果,提升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有效方法[3]。
4引入生活化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联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数学教师的意识发生了转变,他们认识到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单纯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才能掌握得更牢固。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情境很重要,其对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学习“集合的基本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在课堂中先引导学生复习集合的概念,同时思考集合是什么,在理解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后面的知识点。在学习集合的基本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例如,可以将衣服、裤子、鞋视为3种不同的集合,但其又属于“衣物类”,同理推导,各类集合的关系是指有自己一定的特点,但是又具有专属的服务领域。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解释方法,可以使本节知识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注重问题变式
        高中物理习题具有很强的多变性,同一个习题增加或减去一个条件后,答案可能截然不同。为此,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注意问题变式。通过问题变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变式应变物理思维,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一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一时刻的速度为4??m/s,1??s后的速度为10??m/s,如果1??s后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则在这1??s内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如果1??s后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则这1??s内物体的加速度又是多少?这两个问题仅仅在速度的方向上存在差异,但结果截然不同。通常情况下,在练习或者考试中,题干并不会明确指出1??s后速度方向的变化,仅问1??s后加速度是多少。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问题的变式,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在物理教学中,问题变式非常重要,往往一个细小条件的变化就会改变问题的结果。在实际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容易因为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得出错误的答案。为此,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变式,适当改变习题中的小细节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4]。
结束语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结合物理课本,对学生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思考、探究、解决,进而达成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方法时,需要遵循相关的基本原则,并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模式和兴趣喜好,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尹聪.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89.
[2]张泗芳.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7):313+315.
[3]刘伟.问题探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6(35):47
[4]王应.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思考[J].南北桥,20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