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分层教学有效性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荆明
[导读] 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诉求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

        荆明
        西安行知中学 710043 陕西省西安市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诉求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未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基础。历史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这一学科价值诉求,就必须落实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从历史课堂分层教学的角度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对历史课堂分层教学进行了探究与尝试,力求在不断地探究和实践中使历史课堂教学既能实现学科价值诉求,又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分层教学    学科素养    学生主体
一、课前分层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好的课堂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教师知识丰富,对课本史实贯通,不一定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尽情发挥出来并全部传授给学生。需要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中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灵需要。所以,教师备课既要备知识、目标、方法,也要按学生的实际需要分层备学生。使得整节历史课上下来,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充分准备、教育引导下有所思、有所得、有所发展。
1、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层备课。
         中学生经过长时间阅读积累已掌握许多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说,但并不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在备课前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备课。例如: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读图、识图、阅读材料的能力。在“洋务运动”一课备课时,备主要人物这一环节时,以文字叙述人物配以图片方式加深学生对人物的记忆、理解。如讲到“弈?”时首先给出弈?图片和这样一段文字:他是清末的政治家,道光帝的第六子,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咸丰帝帝驾崩后与太后联合政变,办了洋务却又在朝中起起落落。这时学生很想知道这位人物是谁,有学生就将他的博学展现出来,大声说出答案。教师给予肯定,对就是弈?。此时全班同学都对弈?的身份地位和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有了一定认识和记忆。用同样的方法呈现出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认识图片人物掌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人物及相关历史事件。备课中了解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基础上,来设计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材料环节想知道这些人物是谁?这些人做了什么?这些人物相关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得本节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通过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探究,生成了学科思维,提高了学科素养。
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层备课。
孔子“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教师不仅在教学中始终遵循,在备课中也要将思想融入其中。对于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来讲,学习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也不是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科目都热衷,学生对自我目标追求也不尽相同。怎样满足不同层级班级的学生的需要呢?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备课。

例如:一个学年10个班级,前面5个班级A层级,知识水平较好、自学和探究能力较强,对知识的深入认识的需要更强。后面5个班为B层级,能掌握基础知识,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较弱,对于基础知识的夯实和知识运用能力需要更强。根据班级层级的实际情况,在备课时,针对A层级班制作导学案,按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完成自学内容,设计探究问题,并且问题层层递进深入,设计知识拓展,使A层级的学生在课前就能对本课所要学习内容有所知、有所思考,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升华问题,获得新知。为B层级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学生课前阅读课本,完成知识框架,课前形成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知识的整体感知,通过问题设计,使学生明白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练习题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已掌握知识。在习题的训练中得到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升。备课中从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有效备课,以期呈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二、课中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所谓“主体”是指在教学中要以“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体的主动努力程度决定其学习效果,决定着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做到在课堂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呢?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全体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来,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思维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维被调动起来,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对教材知识整合,不断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思维得到更好地调动,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变得更加优秀。
三、课后多维度检验课堂有效教学成果。
        课堂有效教学的成果检验不应只是单纯地对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测试,还应该对学生思维能力变化进行观察、对学生情感升华进行感知、对人生观、价值观地树立在人处世上有所表现。这些都是教师在每节课堂有效教学不断累积的结果。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完全的人,不同学生的天赋各有差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成果也会在不同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应多维度、多种方式,全面地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
        总之,落实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历史学科价值诉求,是历史老师追求和努力的目标。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基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为基本特征。在新教材下,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科学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展开课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自身能力发展和学科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既能轻松自如地应对了考试又能在历史学习中汲取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智慧,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敢于担当的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金英花.探讨初中历史的分层递进式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5,12(12):150.
【2】环敏.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差异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8):27-29.
【3】王笑地,杜尚荣.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