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芯仪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白塔小学
【摘要】目前的美术课堂,似乎有了良好的结果,漂亮精致的学生作品,就是对美术课堂的教学的肯定。笔者思考是不是,在我们追求结果的同时,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是不是还需要关注,例如:习惯、思維、合作等。本文就是在平时一线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对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些习惯的培养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 倾听 观察 思考 动手 探究 评价
当前一些美术课堂,执教老师只注重学生作业的质量,不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众所所知诸多学习习惯,可以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窗口期。反思我们美术课堂要从学习的哪些习惯培养起?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哪些习惯表现,笔者做了一些思考。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对于学习而言,能够倾听别人的讲话,是学生从小要养成的基本学习习惯,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素养和品质的基本砝码。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同学的答评,都是以语言进行传达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语言讲授时,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用心听,在示范环节要用娴熟的示范过程打动学生听。对于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来说,要时刻关注学生倾听的状态,避免出现在作业完成环节不知所措,评价环节支支吾吾,无言无语。不能用教师教授的技法和美术等相关术语进行评价。
例如在教授《快乐时光》一课时,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为了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可以配合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你有过快乐的时光吗?哪些是最有特点,最有画面感,最使你难忘的?通过这样的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达到让学生倾听的目的,并能逐渐培养学生有意注意和倾听的习惯。
二、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良好的观察力是创造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现实的升华。有一位著名的画家曾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观察能力。”可见,观察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让学生多观察。
如《撕纸添画》的教学,我把撕下来的纸反反复复让孩子们观察,以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大胆想象。另外,我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 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比如:结合各种活动去引导学生尽情地观察体验,去寻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美。冬天,下雪了,我会带领学生来到 操场去观察雪后的美景、人物的姿态。运动会上让学生仔细观察运动员和周围人 物的的动态、表情,体会激烈而热闹的运动场面,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感受都画下来。从而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一些美术课堂中,学生不善于思考,出现描画教材上和模仿同学的作品,基本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过程。学生学习美术活动过程,归根结底是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过程。美术教材在设计环节中,设计了诸多的设计想象课,从不同方面和侧重点对学生进行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习惯培养。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改变事物本身固有的色彩和形状入手,一步一步化解学生固有的思考认识,点燃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画脸》一课时,除了让学生知道已有的固定的脸谱的特征,所代表的人格涵义之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脸的装饰具有鲜明的善、恶、美、丑之分,你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脸谱的描绘。表达出一种判断倾向。这样的思考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抛开固有的思维模式,能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反思的培养,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美术课程具有极强实践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会和探究问题,逐步形成一定的美术技能与技巧。在一些美术课堂学生动手操作意识淡薄,动手操作习惯没有长期得到锻炼和养成。用胶用刀存在操作不熟练。这些基础性的动手习惯和基本功不养成,直接影响着学生作品的质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能有效调节动手操作的难易度,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动手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认可,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成功体验,会激发学生积极动手习惯持续养成。
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
所谓的“合作探究”是指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即考虑到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他们科学分配到一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现在学生所处家庭等客观因素,加剧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在小组中一般很少考虑同伴的学习感受,对自己在小组中应承担的责任意识淡薄。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让每个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请小组成员谈谈大家起这个名称的涵义。大家经过整合不同的看法,最终选定的名字,你喜欢吗?从起小组名入手,培养学生能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六、养成敢于创新的习惯
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是教师的职责,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但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我感到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 并非易事,因为只要课堂上教师进行范画,那么这堂课的绘画质量和绘画速度多数是既好又快的,但如果教师不进行范画,让学生自己创作时,就会看到他们皱着眉头说:“老师,我该画些什么啊”,“怎么画呀”,“还是照书本上画吧”……常常无从下笔。但是,现代美术教育不是培养熟练的画匠,而是培养充满创作活力的具有个性的人。所以,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让学生养成敢于创新的学习 习惯,比获得了多少美术知识更重要。对于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先不急于让学生动手画,而是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设想,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
如:在上《我的太阳》 一课时,我让孩子们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想象太阳的不同样子,如早晨的太阳,中午的太阳,春天的太阳,夏天的太阳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七、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小孩子们刚入学时,没有时间概念,孩子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参差不齐,下课铃响了,总还有人一部分学生来不及画好,甚至最后不了而了,因为有 些学生觉得美术作业没有语数外作业那么重要,所以不交也无所谓。对于这种情况,作为美术教师因为班级教得比较多,没时间一个一个班级去找他们,所以我就进行调整,采取分层作业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有能力的学生画面内容要丰富些,绘画一般的学生相对可以画得简单些。如果需要两课时完成的作业我就收上来统一保管,到下节课再统一发给学生,避免放在学生 身边会找不到的情况出现。同时一开学就告诉学生,学期结束总评价时除了以绘画质量、作品创新能力等为衡量标准外,作业交的次数也是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来促使学生养成及时上交美术作业的习惯。
总之,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不断的督促、 提醒、激励才能逐渐养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取决于学习习惯的优劣。笔者相信,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重要的成长基因。让我们共同努力,注重学习中各个细节,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范梦.美术概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