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玥
成都市新津区第一小学 611430
摘要: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青少年的发展需要,所以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的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不仅仅教授学生大量的体育知识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学生可以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未来可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1.1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互动中逐渐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此种交流不仅仅是教学知识的交流更主要的是朋友之间的交流,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现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中的烦恼,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密,教师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呆板形象,而是可以和学生进行友善交流的良师益友的形象,学生有了生活、学习上的苦恼,也愿意和教师进行分享,此种教学关系有利于教师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开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摩擦,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引导,根据学生性格的独特性进行引导教学,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通过对行为不规范的学生进行批评,来提升体育课堂的规范性,让学生在健康、和谐、友爱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身体锻炼。
1.2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意义
现代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学校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小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中宝”,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普遍采取的是宠爱式教育,对于学生往往过于溺爱,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会有自私、嫉妒、怕吃苦、懒惰的不良心理,学校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针对式教学,通过体育教学来改善学生懒惰、怕吃苦、承受压力能力弱、集体意识薄弱的现状,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锻炼。教师通过“拔河比赛”“跑步比赛”“接力比赛”“追逐比赛”等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分享意识,逐步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2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由于体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忽视,导致很多学生单纯地认为体育教学只教授体育知识、技能,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小学体育教师应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重视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其能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应积极营造轻松、乐观的教学环境,并构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可从硬件环境入手,改变教学场地布置,方便教学的开展。以仰卧起坐教学为例,教师可将垫子摆放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使学生全面投入到体育活动教学中,确保学生能在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最后,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渲染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比如采用分组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及个人对团队的影响。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就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纠正。
2.2在体育课中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课堂中,很多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转变了教学模式。通过新型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加快乐的成长。但是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会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导致很多学生对于体育知识都不感兴趣,而且很多体育教师会认为体育课堂只要学生好好进行体育锻炼就可以,不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情况,这种教学理念存在明显的问题。所以在现阶段的体育课堂中,教师就逐渐开始重视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会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同,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可以了解到自身的长处,而且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适当的增减体育锻炼的难度,给予小学生极大的自信心。学生只有充满自信心,才会更加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在进行学习排球发球技巧的过程中,这个体育运动考验的就是学生自身的臂力情况,所以教师便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部分,给不同部分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要求,对于臂力好的学生教师要求其在1分钟之内发过网6个球以上,而对于一些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适当的降低要求,这些学生只要在1分钟内发过网2个球即可。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还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运动兴趣。
2.3灵活应用心理健康知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灵活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并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心理健康知识的应用成效。具体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谈话导入。师生共同讨论朋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设计体育活动。教师提出某个数字,学生依据数字组成团队。完成之后,让学生分享一下找到朋友、没找到朋友的感受。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插入话题,灵活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交朋友。第三,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交朋友的小品、故事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如何与朋友交往。同时,教师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并使其懂得如何正确选择朋友。第四,开展表演活动,让学生演绎交朋友的故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中能够看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知识与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潜移默化地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3结束语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获得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受收获和成功、体验失败和挫折情绪,领会团结合作的力量,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价值观,这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祝杰.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写算,2020(26):36.
[2]毛利琴.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J].教育界,2020(3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