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音乐合唱教学开展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刘任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美育课程
        刘任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   天津  300457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美育课程。其中,作为一种具有集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音乐形式——合唱,不仅成为了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在各级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良好的引导下,音乐教育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在合唱教育的过程中,笔者还是发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引言
        在教育改革工作不断落实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音乐教学不需要学生投入过多的脑力劳动,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乐感、建立学生的艺术观。在新课改要求中,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仍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很多小学生认为音乐课堂就是用来放松的,上课态度并不认真,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合唱教学工作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如何提升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效果成为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小学音乐课堂开展合唱教学的必要性
        1.1合唱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团队意识已经成为当下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当一个人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其便能够在社会发展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为此,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十分必要。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学生的合唱表演便是团队协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不仅要在合唱中将自身最佳的表现呈现出来,同时也要与同学形成默契的配合,从而将合唱的效果最好地表现出来。此外,合唱训练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在合唱同学的相互帮助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1.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歌唱习惯
        歌唱的主要作用是抒发情感,使用不同的歌唱方式来展示内心。想更好地歌唱,就必须找到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练习,借此找到最正确的歌唱方式。在唱歌过程中如果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容易对学生的嗓子产生消极影响。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唱歌,没有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特别是在合唱中,高音部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喊唱等错误行为。教师需将正确的唱歌方式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对比两种方式的不同,找到自身唱歌的问题所在,改用正确的方式发声,改正错误的唱歌方式,借此提升合唱能力。
        2小学中高年级音乐合唱教学开展
        2.1重视小学生身心发展变化
        一方面,小学生年龄一般处于7岁到12岁之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首先了解到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声带和机能处于重要的发育阶段,还没有开始生理变声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声带与其他器官相对柔弱,不够成熟,教师要能够加以正确引导,运用合理的发声技巧,保护好学生的发声器官。另一方面,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较为幼稚、不成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技巧等方面认识不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区分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方法上也要避免生搬硬套,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童声合唱教育的难度远远高于成人合唱教育,考验个人的协调能力以及与集体之间的合作能力。合唱过程中和声的分工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主次之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做好引导工作,采用轮流尝试等方法,避免学生因此心理上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2.2关注旋律变化,引导学生体验音准
        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直观,对于那些抽象的音准,学生的学习难度较高。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对音准的掌控能力,则需要教师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改变音准教学存在的抽象问题,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八只小鹅》的歌唱训练教学中,由于这支歌曲体现了一群小鹅快乐玩耍的场面,其音乐旋律以风趣、简单为主,所以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本篇歌曲的理解,教师可鼓励学生用柯达伊手势来展示每个音,这样通过手势的变化,学生就能直观“看到”音乐的旋律。如在训练期间,当歌曲的音调进行到了高音节时,可采用上升的手势,低音时保持下降的手势,根据这种手势的变化,学生能够对音准形成充分认知,并掌握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旋律,则需要教师根据歌曲歌唱的要求,做到“多唱、多听、多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这是全面提高歌唱水平的关键。所以在日常的歌曲演唱期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挥、积极表现,并通过多种方法来展示音乐的律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音准的练习。
        2.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强化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进行演唱,而是需要在演唱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将音乐中的生命力彰显出来。唯有如此,合唱表演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心弦。要知道,合唱只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真正地理解音乐内涵,真正地懂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例如,在进行《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并让学生纷纷表述其观看视频后的感悟,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这种歌的情感理解,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表演。那时的学生已经初具一定的音乐鉴赏意识,并能够在合唱表演中融入自身的理解和情感,这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4强化发声训练力度
        合唱教学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要想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从发声训练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升训练力度,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具备更强的合唱基础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技能培训标准,对学生逐步进行教学,提升其演唱能力。不同阶段的学生嗓音的情况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正处于变声期,如果嗓音的使用方式不恰当,不仅会对合唱效果产生影响,还会对其自身健康产生伤害。教师需要从学生嗓音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音域、音量等方面为其提供指导。教师还需要告知学生在饮食方面也要作出控制,不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降低对嗓子的损害。而且教师在教学中需告知学生最佳发声方式,帮助其调整气息,改善小学生的音乐合唱技巧,提升合唱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进行声部调节,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合唱部分的工作,并且欣赏其他声部的演唱,从而在训练的过程中提升合唱歌曲的美感。
        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美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合唱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合唱教育的方法。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文中所提有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继续努力,探索合唱音乐教学的路径,为我国小学合唱教育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孙明明.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6.
        [2]成楷丽.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8.
        [3]宗霁昀.小学音乐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应用实践探究[J].戏剧之家,2020,13(24):193+195.
        [4]李燕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节奏创编的方法初探[J].北方音乐,2020,11(15):181-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