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 610200
摘要: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难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期。高职院校的创立是为了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学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对接是十分重要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教师的发展
引言: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如今社会中的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群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是结合近年的就业需求情况来看,一方面是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是急缺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就是由于大学生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高职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好坏与教学师资力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提高教师能力,建立高效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政策落实不到位
由于当前社会出现的矛盾的就业问题,国家已经注意到了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出台了许多支持高职教育的政策,其中就包含了对于增强高职教育师资力量的政策,包括再培训、深入企业实践、出国考察等方式,但是由于包括经费不足、教师编制没有解决等各种原因,好的政策只是停留在了纸面上,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无法有效提高教师的发展问题。
(二)因循守旧,教师教授的与社会需要仍有差距
中国的大学教育被称为“象牙塔”,基本都是理论教学,高职教育起步与规模小于大学教育,因此开始也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近来才开始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但是目前进入企业实践的以学生为主,很少有高职院校的老师进入企业实践,同时企业也很难了解到院校的教学情况,更不要说企业给高职院校提具体的意见了,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学校与企业的脱节,教师课上教授的不是企业最需要的,学生进入企业发现许多东西仍需重新学习,这就造成了更大的教育浪费。
(三)高职院校考核不严格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以“双师”为标准,即高职院校教师是“理论+实践”型教育人才,既要懂理论,又要能动手,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会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考核,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简化考核流程和降低考核难度,考核“双师”教师以“教师证+技能证”为考核标准,这样无法以考核督促教师将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加强校企合作,高级技能人员与高职院校教师角色互换
首先高职院校在企业中的实践不可以只是学生参与,在每年的不同时期组织相应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地的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要,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与研究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融入理论,保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实践来传达给学生。其次可以邀请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兼任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定期或轮换常驻的方式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去,优化师资结构,通过职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合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保证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二)完善考核制度,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高职院校针对“双师”教师考核不能只是走形式,流于表面,要综合教师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业绩来考虑,同时当教师进企业学习机制建立起来后还要综合考虑教师在企业中的工作水准,多种考核因素结合来确认考核等级。同时针对高职院校聘任的全职与兼职的老师与高级技能人才还可以根据每次的考核评定的等级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发挥自己更大的热情。
(三)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教师引进机制
高职院校的高效发展离不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技术型、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在引进人才方面要同时兼顾学历与技术能力,对于技术技能特别突出的人才可以适当放宽学历门槛,同时设立学科、专业带头人制度,提升教学团队的团结性。引进人才的同时要能留住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政府相关引进政策设立清晰、明确的引进制度,明确岗位待遇,院校要形成尊重人才的风气。在薪酬方面实行底薪加绩效,以岗定薪,多劳多得,激起教师中的奋发向上的风气。同时要设立问责制度,对于多次考核不通过的教师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使教师队伍有危机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学习与工作的激情。
三、结语
随着中国的不断改革,中国制造逐渐变成了中国创造,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精、尖转变,因此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虽然目前许多大学也开始探索与企业合作来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还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变得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才可能教育出更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崔 娜.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6(02):128-129
[2]周 浩.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7(24):68-70
[3]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