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学生学习评价课程改革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李庆胜 吴喜红 闵令国
[导读] 作为《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配套措施,
        李庆胜 吴喜红 闵令国
        临沂大学商学院
        摘要:作为《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配套措施,需要该课程的内容改革和教学改革将中国古今的相关思想纳入进来,实现《组织行为学》课程全方位改革的本土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需要彻底改变过去以知识性考核为主的评价机制,建立基于全过程学习的、融考核内容系统化与考核方法多元化一体的新评价机制。
        关键词:学生学习; 课程改革 ;《组织行为学》;  评价机制;
        新课改大背景下,尤其是《组织行为学》列入“马工程教材”以来,教师要利用多种有效手段,个性化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行之曾表达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属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检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从目前来看,涉及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多。在课程改革方面,杜成宪(2015)[ 杜成宪.中国传统课程特点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0-27.]对比了中国古代课程与近当代课程,而崔允漷(2011)[ 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突出和强调当前课程设置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在教学方法方面,有张建桥(2017)[ 张建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亟待教学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7(2):6-12.]、李森(2011)[ 李森.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57.]等。
        但是,在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相对较少,从中国知网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只有三位研究者集中研究了该课程的考核问题。其中,张宏涛等(2013)[ 张宏涛、曹仰杰.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66-67.] 提出了涵盖过程划分、淘汰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方式、成绩等方面的过程化考核模式;韩子君(2013)[ 韩子君.项目教学考核模式改革探究[J].时代教育,2013(9):224.]提出考核模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汇报式、互评式等形式;张雪荣(2013)提出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配比,考核要侧重于理论的实际应用等[ 张雪荣.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113-114.]。他们的研究设计并没有突破传统的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张皮”的传统弊端。进一步来说,关于《组织行为学》这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评价机制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也说明了该课程考核研究的重要性。
        一、课程简介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及规律的一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基本理论,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的认识、预见和引导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又要学以致用。
        《组织行为学》课程目前考核方式为“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20%)+笔记(10%)+副卷(1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依据出勤率、作业成绩和课堂发言;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大,试卷题型涵盖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这些题目有极大的局限性,无法反映课程中实践性强的内容,学生考前突击一周便能应付考试,考完后便抛之脑后。
        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局限性体现为:强调考核知识性内容,忽视培养实践能力;考核形式单一,忽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主体有限,忽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考核目的功利化,教师考试认识任务化,学生考试认识结果化,最终形成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同感,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和调节功能发挥失常。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应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应以培养“应用”水平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也要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课程考核方式必须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及教学模式,这就要求《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必须贯穿日常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和考试环节紧密联系,同时进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与方案
        基于当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组织行为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应该遵从系统化、多元化、全过程的方法和思路。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1.考核内容系统化。


        依据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考核内容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考核。挑选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核心部分,即学生必须掌握部分进行检查考核,集中在随堂检测和期末考试中进行。
        第二,能力考核。这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考核的重点及难点,可通过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完成。实际操作时计划采用课堂讨论、小组 PPT 展示、团队游戏及课堂问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第三,素质考核。这主要从学生是否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间针对课程的互动等方面进行考查。
        2.考核方法多样化。
        本课程拟采用五种考核方法:
        第一,课堂随机提问。这种考核方法主要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提问主要针对学生课前知识点的预习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第二,课堂讨论。这种考核方法主要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大多以案例分析为主。第三,课堂抢答。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和玩手机等情况,主要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程知识的应用状况。第四,小组 PPT 讲课。这种考核方法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具体实践体会课程中群体理论的相关内容。第五,参与课程的各项活动。活动大多以游戏或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生学习评价方案及依据
        1.考核评价全程化
        依据多元教学理论,为体现教与学过程的完整性,本课程拟采用“成绩100%=考勤10%+小组讲课10%+课堂笔记期末笔10%+期终考试30% +期末面试20%+激励20%”的全程化考核评价方式。
        第一,过程性评价。本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50%)以激励为主,目的在于引导和调动学生参与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本课程过程考核成绩由课堂讨论、课堂抢答、随堂检测、学生笔记、小组讲课和参与课程的各项活动六个部分构成。
        第二,终结性评价。本课程终结性评价(50%)采用面试和笔试结合进行。期末面试中,学生以小组做游戏的形式展现,具体游戏与课程理论相结合,通过游戏深化理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试环节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归纳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校内教师与校外人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二是为加强同学间的互相督促和相互促进,本课程考核在小组讲课 PPT 环节后增加小组间互评,最后算出每组的最终得分;三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四是课程教学团队与课程主讲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等。
        三、配套措施与预期效果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是对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进行检验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其后续环节,建立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式的科学和全方位的改革要求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必须先行完成。
        通过近几年对《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摸索,我们深感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操作的不易,本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体现了考核全程化、多元化思想,把考核的激励、调节、导向及反馈功能尽量发挥到极致,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成宪.中国传统课程特点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0-27.
[2]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
[3]张建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亟待教学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7(2):6-12.
[4]李森.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57.
[5]张宏涛、曹仰杰.过程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66-67.
[6]韩子君.项目教学考核模式改革探究[J].时代教育,2013(9):224.
[7]张雪荣.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与考试方式改革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3):113-114.


作者简介:李庆胜,临沂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组织行为学主讲教师。
        本论文受到临沂大学2018年度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项目中的学生学习评价改革课程项目资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