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富矿,提升写作能力——例谈“巧用教材,指导写作”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周莉娜
[导读] 读写结合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之一。

        周莉娜
        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陕西西安    710600

        读写结合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之一。多年来,很多教师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总是存在一个误区:阅读教学主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而作文教学则常常与课文脱节,有些散漫无章、自说自话。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停留在“做大文章”“做完整文章”的“高度”,常是同一方法反复使用,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内容上尽管也是搜肠刮肚,但学生却味同嚼蜡,对作文的兴趣大大减退,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为有效解决读与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脱节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教材,通过对教材变换角度、巧妙设计、不断深挖和对文本的提炼整合,将经典文本作为作文教学的最好蓝本和富矿,使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水乳交融,进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效果,使作文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成为学生感兴趣、教师有抓手的有效教学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善于模拟,借鉴技巧。选入高中教材的课文很多都是很经典的美文,无论是在写作内容还是写作技巧上都有比较独特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炼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并根据课文内容随机、及时、灵活地安排写作活动。例如,通过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精彩的景物描写,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感官取景法”和“动静结合写景法”,不断提高景物描写功底;《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可重点围绕人物外貌描写,训练学生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祝福》中紧扣祥林嫂三次到鲁镇时的变化和祭祀时的动作,可以训练神态及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的方法;《劝学》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先提取课文主要观点,理清文章思路,围绕20个比喻论证,训练横向类比的论证方法;教学《游褒禅山记》时,可紧扣“游山”与“为学”的内容,训练“以小见大,缘事析理”的写作方法;《大堰河——我的保姆》指导学生体会第二人称表达的妙处,并学习运用第二人称交流心曲、直接抒发情感。总之,对文本的把握和设计,是考验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重要手段。教师首先应改变观念,将语文教学始终放在读写并重的高度,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二、由此及彼,丰富内容。

高中阶段教材课文体裁丰富、内容涉及面广,抒情、言事、说理、状物类文章无一不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人云亦云”“由此及彼”,即由课文内容关联到学生生活的相关内容,让课内文本点燃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的写作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延伸。例如,教学《背影》时,给学生布置课后练笔——“用以小见大法写写身边的亲情故事。”学习《庖丁解牛》,设计了“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能人?他‘能’在什么地方?试用500字描述”;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则通过“写写你身边的新闻故事”为题,训练学生写新闻通讯稿的能力。学习《项羽之死》一文,通过“对于项羽的乌江自刎,你怎么看?试确立观点,举例论证。”训练学生说理的能力。《陈情表》则设计了“XXX我想对你说”的话题,熟悉情理结合的写法。
        三、学会“补白”,激发想象。 既是对原诗内容的有效补充,又是写作能力的一次有效训练。例如,在教学《雨霖铃》时,指导学生围绕“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想象主人公心理活动,将其补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在教学《窦娥冤》《荆轲刺秦王》时,指导学生将其改为现代戏剧;教学《边城》,让学生大胆想象,为小说简单写一个续编;教学《苏幕遮》《望海潮》时,让学生将诗词中写景的句子改写成300字左右现代散文。
        四、提炼整合,积累素材。教材是最好的作文素材。文章的作者、文本中的主人公都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他们或忠君爱国,或矢志不渝,或勇于面对困境,或积极乐观向上,或坚守自我,或刚正不阿、、、、、、高中三年的学习,对学生不仅是字词句篇的基础积累,更是思想心灵精神的成长和滋养。运用好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来讲既省时又省力。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时,可指导学生写一写“面对困境、厄运,你的认识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其他同类的例子吗?”学生畅所欲言,既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个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一下子举出了很多类似的例子,随后,轻轻松松就完成了一次习作。教学《离骚》、《湘夫人》时,指导学生对屈原的形象进行准确把握,围绕屈原的“爱国和坚守”进行片段练习;《拿来主义》中围绕“继承与创新”梳理观点,寻找身边的事例;《定风波》《赤壁赋》中,写写“苏轼面对生活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苏武牧羊》中“杖节牧羊的苏武,哪些地方打动了你?你怎样认识他的这种精神?” 等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是指导学生写作的经典范例,更是学生感悟生活的源头活水。学好教材、用好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写作富矿,会让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指导中事半功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