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许洁霞
[导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
        许洁霞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终身教育,还是其他教育的助推器。一旦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第一需要。德育应该是师生们“润物无声、大雪无痕”的生活。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是我们每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做一名教师,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在承担着一份振兴民族、培育人才的沉甸甸的责任。教师们要做学生们精神世界的引领者,我们远离功利,远离铜臭,远离庸俗,远离低级趣味,坚守着自己的教育情怀,争做“四有好老师”,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默默奉献,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风尘能够暗淡我们的容颜,却将一份智慧与淡定浸润在我们教师的心灵。教师们自省更自信,自尊更自爱。带着坚守、智慧、情怀、纯真的心,教师们用最干净的灵魂思考世界,思考人生,执著地工作生活。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不惑、不忧、不惧,顶天立地做一个人!德育在课堂中的有效渗透,让学生们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他们每天脸上洋溢着自信与青春的微笑,昂着头走在校园里。学生们友爱同学,敬爱师长,互相探讨研究习题,热爱劳动,认真值日,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主动。青春本该是这个样子:真实勇敢,一往情深。山高水险,不惧;如真如梦,不悔。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有了这两点,青春才有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资本。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忠于自己的内心,过真实的一生,做一个有情有义有梦的人,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希望和力量的好人。等学生们内心的道德秩序建立好之后,才可以有力量进入现实世界。“人能笃实,自有辉光”,拥有了美好的品德的学生们就是校园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有了“踏实、务实”品质的学生们越来越喜欢主动学习。学生们参加各学科的奥林匹克比赛,并在化学奥赛中取得了省级二等奖的好成绩;学生们参加全国英语大赛,拿到了一等奖;学生们参加“小小先生论坛”,力压群雄,为母校捧回了冠军之杯!一个个傲人的成绩的取得,让学生们的青春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需要我们教师用一生去实践:
        (一)为人师者,加强素养的厚度:
        习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我们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孟子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厚度。人活着,其实就是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用内心的光亮抵挡挫折和苦难。一名好的老师应不断提升人格修养,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心,与学生亦师亦友,渡人渡己,让教育变得简单、快乐、幸福、诗意。在课堂中,让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课堂的温度和热度,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心跳,感受到青春的勃发和浪漫,感受到人之为人的神圣和庄严,感受到时不我待的憧憬和壮怀激烈,感受到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担当和勇气,努力追求真知、真理、真人。这才是在课堂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长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一位好老师,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成为青少年学生人生航船的优秀领航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做师德表率。”理想信念是指路明灯。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我们教师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将远大的理想追求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在平时工作中,一言一行,都要遵循师德规范;一举一动,都要做好学生榜样。

做有教育情怀、有道德情操、有理想追求、受人尊重的精神文化传播者。
        (二)育人育心,做心灵使者:
        任何知识的传播、德行的熏习,都需要通过我们为人师者一颗博大的爱心,传递到学生心灵,成为他们人生成长的精神养分。在教书育人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育人育心”的基本方法,给受教者抵达心灵的教育、砥砺精神的滋养。我们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在德育渗透时,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美好品德的滋养。
        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抓准时机,创设出情境,以自己的真诚去唤醒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建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这样情境下生发的德育因素才会不突兀、不生硬,才会根植在学生们的心田。
        (三)将德育变成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教师李镇西说:“德育应该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气息,一种感染”。我非常认可李老师的观点!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德育因素,它应该是了无痕迹的。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完全不用刻意“安排和提升”。
        李镇西老师曾经去过美国,当他得知美国的中小学没有德育教育时大为吃惊。半年后的李老师从身边的美国普通民众中感受到一种自然而然的尊重、平等、诚信、善良后,他明白了,这些美德已经成为美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真的不需要德育教育了。因此,李老师得出了以上的观点。
        德育,不是为了通过上级验收而彰显的所谓“特色”,不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而打造的品牌,而是为了学生——一个大写的人,——教师和学生——本身。把德育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是努力让师生都共同生活在一种充满道德意义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彼此学习、彼此影响,情不自禁地互相感染。像青草一样朴素,像小花一样美好,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这才是德育应该有的样子。
        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可以发生在我们与学生之间一起活动的任何时间里。在课堂中的教师如果每次提问学生都会按照座位,平等地给以学生发言的机会,我想,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真正体会“平等”的意义。这样做要比我们天天告诉学生“平等”的效果好很多。
        当我们通过一篇美文和一位科学家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坚持”是取得胜利与成功的法宝时,他们也许会触动,也许会毫无感悟。如果我们教师自身为学生们树立榜样,坚持为他们拍照、坚持与他们谈心、坚持每天写一篇教学随笔等等,这样,近距离的为学生解读“坚持”的内涵,学生们耳濡目染后,也会变得“持之以恒”了。
        这一件件美好的事情,一种种生活的方式就是我们身边的美德。这样情境下生发的德育会像一颗种子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做一名人民老师是一种自豪,做一名怀揣美德与信仰的老师更是一种幸福!因为只有在学校里,你才可以感受这份对学生、对民族的大爱!每一名教师就像大海里的一朵浪花,但小小浪花也有万里河山的梦想,一份发自心底的善意和一点踏实务实的努力,一定会在广袤时空的某一点上开出美德之花。
        带着教师的使命、教师的爱,坚信我们所有的付出,都会在另一颗心灵里生根发芽,我们只需要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