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燕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依兰分校
摘要:信息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也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下有了较大的改变,可于网络环境下进行传播。此种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但受限于网络环境的影响,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汉语言文学内容质量不佳、阅读不深入以及传播不够精准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绿色网络公共平台的构建、汉语言文学软件的开发及二维码传播方式的应用、引入电子化教材、基于网络开展合作学习几项措施的应用,促进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环境;传播方式
汉语言文学属于高校基础性学科之一,此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范围的拓展、文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日益发展进步的背景下,网络与教学领域的融合,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传播方式的改变,只有在了解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当前传播中的问题,方能探寻出有效提升汉语言文学传播效率的路径。
1.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主要特征
1.1资源可共享、利用效率高
依托于互联网可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共享,加快网络资源的流通与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汉语言文学资源,可使教学工作的开展便利性更高,学生可自行于网络上进行所需文学资源的检索与查阅,也可下载到手机、电脑终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可对以往纸质书籍资料查找效率慢、耗时长的弊端进行有效弥补,可节约汉语言学习的时间、实现学习效率及质量的有效提升。
1.2互动性佳
网络的诞生消除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感,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改变产生了促进。利用网络进行授课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强化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同时,网络课堂可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并且课程互动性极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更高,有利于学生汉语言文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可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果,进而实现传统文化有效传承与发扬的目标。
2.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2.1存在快餐式读书现象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高了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便利性,使读书方式更加简单快捷,然而这也催生了快餐式读书现象,致使阅读较为浅显,难以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也会忽视对汉语言传播价值的理解,从而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效果。同时,网络背景下,部分文学写手自身的责任意识缺失,或是自身文学能力不足,因而所编写出的文学作品质量不高、内容不精深,这与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与传播初衷并不一致。
2.2难以实现精准传播
汉语言传播时,应立足对这一传统文化内涵深入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而开展,且要根据传播人群年龄段的差异而选取针对性的内容进行精准传播。但由于网络环境下,关于网络传播的规范并不健全,因而受到网络环境的限制,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精准度不足,因此部分人在阅读汉语言文学内容之时,未能深入理解其中包含的深意。
3.网络环境下提升汉语言文学传播效率的路径
3.1加强绿色网络公共平台的科学构建
新科技时代,信息获取及传播方面人们的要求不断提升。为提高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效率,需要引入先进的传播技术,打造一个更加绿色化且科学化的公共网络平台。现阶段,微信、微博等新媒台平台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其可实现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内容的同步传播,因而实现了传播理念的更新。为此,汉语言文学传播过程中,应依托这些新媒体进行科学化公共绿色网络平台的搭建,对以往被动式的学习过程进行转变,实现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范围的拓展,从而进一步彰显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与魅力。
3.2加强汉语言文学软件开发、应用二维码传播方式
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优化发展之下,逐步进入了数字化阅读时代。汉语言传播过程中,也可依长于互联网,并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汉语言文学软件的有效开发,从而实现更加全面化与深入化的汉语言文学传播。新时代背景下,二维码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其具有易于识别、容量大、占用空间小等特点,因而在信息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汉语言传播过程中,应加强数据库的建立,并进行特定二维码的生成,人们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快捷进行对应文学内容的赏析与学习,可使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更具针对性,可进一步提升宣传力度,从而使人们可更加轻松地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汉语言文学内容的吸收。
3.3引入电子教材
传统传播模式下,汉语言文学是基于有限的教材内容而进行单一性传播的。为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其中的网络资源进行收集与整合,从而进行电子教材的制作,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并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网络上的汉语言文学相关资源极为丰富,并且网络还具备互动性强、数字化程度高等特点,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学习基础进行相应的教学资源的下载,从而实现自身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进一步扩充。网络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材呈现出了网络化的趋势,因此,汉语言教材也应立足于网络,充分发挥出网络的优势,进而发挥出对汉语言文学传播的重要推动作用。此外,在网络教材查找时,学生也可实现知识的自我积累,实现视野的开阔,可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3.4基于网络开展合作学习
以往在汉语言文学传播时,教师是主体,属于单向的知识传播过程。然而由于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单一的传播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充分利用开放性的网络而建立起合作学习模式,采用多种形式、更加个性化地开展学习,进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一方面,学生应正视自己学习主体的地位,可在网络软件上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接受教师的指导而独立进行学习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学生可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同学一起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自主进行活动的参与,以使自身的学习热情得以有效激发。如学生可从网络上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并参与各种知识竞争赛或辩论赛,进而进一步深化汉语言学习的效果。
结语:网络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是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网络传播带来的便利性和互动性的同时,也要面对网络传播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全社会应共同努力,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提出更加高效便捷的传播策略,充分挖掘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优势,使汉语言文学在华夏大地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轩.浅析汉语言文学在网络背景下的传播[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11):205.
[2]杨千慧.刍议汉语言文学在网络背景下的传播[J].赤子,2018(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