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引导同伴依恋发展,促进青春期孩子健康成长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   作者:王媛媛
[导读] 晓雯妈妈找到我寻求帮助,平时她对女儿的管教面面俱到,

        王媛媛
        淄博市 淄川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
        案例:
        晓雯妈妈找到我寻求帮助,平时她对女儿的管教面面俱到,她希望女儿能事事听她的话,现在女儿在与朋友交往上的表现令她十分焦虑。她说晓雯最近与班里几名女生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玩,很晚才回家,尤其是周末,几个人相约出去,一玩就是一天,有时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家。有一天晚上,晓雯妈妈她想阻止女儿与朋友交往,两人起了冲突,女儿联系了朋友中的一个女孩,要去那个女孩家住。晓雯妈妈最后也没有拦住女儿,女儿去朋友家住了一晚,第二天下午才回到家中。晓雯妈妈很困惑,女儿以前是很乖的,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她觉得肯定是别的女孩教坏了女儿。那几个女孩我了解,品质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女孩们在一起就是聊天逛街,但是她们的交往也的确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案例分析: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青春期,孩子和同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在慢慢降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孩子的同伴依恋在发展。面对孩子的这一变化,一些家长一方面不适应孩子与自己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对孩子的同伴交往缺少科学引导的方法,就会导致矛盾的发生。
一、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的这种变化。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同伴依恋是个体与好朋友之间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结,以平等、互惠、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对婴幼儿来说,与父母形成亲厚的依恋关系至关重要。而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也依恋父母,但是同伴依恋越来越重要,这是个体发展的规律,也是人逐渐社会化的需要。
        二、家长应该理解并支持孩子发展健康的同伴依恋关系。良好的同伴依恋能成为孩子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孩子学习压力大或遇到困难的时候,同伴间的相互倾诉,可以缓解压力;相似的年龄,相近的感受,可以使彼此找到心灵的安慰。其次,良好的同伴依恋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幸福感。研究发现,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孩子,一般情绪调节能力都比较强,遇事也容易保持乐观和自信。再次,良好的同伴依恋可以满足孩子的群体归属感。孩子在同伴集体中建立友谊,在集体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接纳和赞许,会使他们获得同盟感、依恋感、亲密感和归属感,这对孩子的自我和社会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健康的同伴沟通,会促使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好的、更独立的人。
三、良好同伴依恋关系的建立需要正确引导。良好的同伴依恋对孩子产生正向影响。不良的同伴关系与同伴关系问题会对孩子产生多种消极影响,涉及情绪、学习状况、身体状况以及行为发展等方面。有研究表明,拥有不良同伴关系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如犯罪、吸毒、攻击性行为等。

案例中的晓雯与朋友的关系基本上是良好的,朋友间关系和谐,在一起主要是放松娱乐,但也有很多需要引导的地方,比如外出归家没有时间限制,随便在朋友家留宿,这些都是缺乏家教管理的问题。
建议:
作为家长,我们要关注和尊重孩子的同伴依恋,并注意在孩子需要时,指导孩子如何与同伴相处。
一、不粗暴干涉,尊重孩子的同伴依恋需要
在青春期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独立性增强,在情感、行为和观点上开始与父母分离;同时,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大变化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全感,又使他们积极寻求亲密的依恋关系。良好的同伴依恋正好满足了青少年安全感、归属与爱及尊重的需要。家长要看到青春期孩子的这一心理发展规律,认识到孩子在这一时期发展同伴依恋、广泛交友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堵不如疏,家长不要粗暴干涉孩子与同伴交往,要尊重孩子的这一需要,可以主动请孩子邀请同伴到家中做客,像对待成人朋友一样尊重孩子的朋友。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也会更加郑重地面对自己的友情。而家长也可以借此观察,了解到孩子交往同伴的特点及其同伴关系是否平等、健康等信息,从而对孩子的同伴交往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也为进一步引导孩子的同伴交往打下基础。
二、制定好规矩,引导孩子与同伴合规交往
无规矩不成方圆。案例中的晓雯与朋友交往时,缺少规则的约束,反倒使同伴关系面临阻力。比如,晚上何时回家没有时间规定,自己可以决定在朋友家住宿,这些情况不应该被允许。这些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家长没有和孩子提前定好规矩。尊重孩子不等于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与同伴交往要有规矩。比如,晓雯妈妈可以和孩子在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制定以下规矩:平时和朋友一起玩可以,但下午六点前必须回家;周末只能相约出去一次,时间不超过半天,在哪里玩必须如实告知家长,不能去不适合未成年人玩的地方;不能在同伴家留宿,必须回家睡觉。制定规矩的过程可以有孩子的参与,但像在外过夜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女孩子,家长不应该给孩子以讨价还价的余地。家长和孩子定好规矩,孩子在遵守规矩的前提下有与同伴交往的自由,家长不能随意干涉;孩子违反交往的规矩,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三、默默地守护,陪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成长
在成人看来,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方式可能有很多幼稚、不妥的地方,有些家长会忍不住对孩子的行为评点一番。其实,定好了规矩,就不要再无时无刻对孩子的交往方式进行细碎地指导,应该让孩子自己探索摸索与人交往的技巧。但是,默默守护不等于撒手不管,对孩子的问题视而不见。默默地守护是关注孩子的同伴交往,不随意干涉,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在同伴交往中所产生的喜怒哀乐,但是,如果孩子做了出格的事,则要及时进行严厉地管教;如果孩子遭遇欺凌,则必须挺身保护。
同伴依恋会对孩子的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家长要持续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做好孩子的生活导师和成长保护屏障。
参考文献:
[1]金晶.初中生依恋、主观幸福感及自尊的关系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雷颖. 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因素[J]. 学园,2014. 30
[3]河合隼雄.孩子与学校[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6:151—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